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担当,有同情心,正直勇敢,受人尊敬的人,除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更离不开真正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吉诺特博士提倡以同情和关爱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真正感受并做出回应。教育离不开爱,而爱要建立在尊重与信任之上。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两段场景,第一个场景:妈妈在使劲儿批评和指责孩子,孩子耷拉着脑袋哭哭啼啼。另一个场景:妈妈在大声否认和拒绝孩子,孩子在据理力争,常争辩的面红耳赤。在这样的两段场景中,他们好像彼此都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就像是是个人独白,自说自话,这样的沟通悲剧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缺乏倾听理解。
当出现问题时,理解式的交流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关心,父母对孩子的指导才可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首先聆听是尊重和信任的起点。聆听能让父母听到孩子通过语言想要表达的情感,听到孩子的感受。而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在认真倾听自己的表达,会觉得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被信赖。
其次不否认孩子的体会,不驳回他的感觉,不羞辱他的主张,我们要承认他们,而承认并不代表同意,是让孩子觉得自己被接受,被尊重,被认真对待。
在与孩子沟通时,还要注意不说教和批评,而是引导孩子找到可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说教和批评会让孩子和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当孩子的行为超出我们的忍受范围,我们可以直接表达,但不能不抨击孩子,而是要陈述我们看到的事,我们的感觉,以及对孩子的期望。
最后在解决问题时,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如果担心孩子的选择超出范围,可以给孩子提供几天建议或一个活动区间,供孩子选择。孩子越自主越独立,对父母种种的不满反而越少。
我很赞成吉诺特博士说的,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人会感知。对情感的感知是人类的天赋。我们在生活过中都会有对各种情绪的体验,比如愤怒,恐惧,内疚,喜悦,厌恶,尽管我们可能无法随意选择情绪,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何时何地何种方式去表达。
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害怕时,会被告诉没什好怕的,当我们感到痛苦时,教育建议我们要微笑面对,当我们在不开心的时候,又被告知要强颜欢笑隐藏情绪,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是自己的情绪感知到底是什么,吉诺特博士说,感受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行为。接纳自己的情感,承认它,因为禁止并不能平复强烈的情绪,而当我们真正知道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时,可能就不会觉得一团糟,孩子亦如此。
用吉诺特博士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做结尾,承认并说出孩子的感觉,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孩子看着镜中自己的影子,得知自己长什么样,通过听到映射到他们身上的感觉,从而了解自己的情绪。透过清晰的影像,不管是在穿衣镜里,还是在情感的镜子里,都能够提供机会让本人自发地修饰和改变。
尊重和信任,倾听和理解,接纳与认同,孩子的情感才能得以舒缓,得以平静,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会传递给孩子,逐渐让他们成为有同情心,理解他人,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