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今天我们聊一聊皖北俗语:跒个门嵌强一半。
旧时皖北农家,堂屋门正下方,都有个“门嵌子”。一根普通的木棍,或者木条,两头连着竖起来的门框子。作为门里门外的分界,它其实就是门槛。
普通农家,门嵌子的高度,也就几个厘米。但也有那讲究一些的人家,“门嵌子”会高一些,10厘米左右吧。用一块高木板挡着的,则极为罕见了。因为这样做,人出出进进,总是磕磕绊绊地不方便。
但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中,彼时的皖北人又常拿“门嵌子”说事。你家“门嵌子”高,他家“门嵌子”高之类。在这里,“门嵌子”用的是引申义。 “门嵌子”高,是说那一家人有着强烈的门第观念,通常不跟普通人家交往的。相应地,人家知道他家“门嵌子”高,一般来说也不上他家的门。当然,话这么说,并不是他家的“门嵌子”,就真的有多高。
跒,从足,音qiā。皖北人说这个跒,有抬脚迈步之意。比如跒沟壑子,跒门嵌子。跒个门嵌,也即从这一家到另一家去。那么,跒个门嵌,怎么就能“强一半”了呢?
通常意义上,跒个门嵌,有到别人家作客的意思。颍淮人都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自然好酒好菜地招待。哪怕普通的青菜萝卜皮呢,总要变个花样。过去穷苦时代,自家的寻常日子,都是紧了又紧。一年到头,除逢年过节外,不是招待客人,很难见到荤腥。因此,那个时候的孩子,都眼巴眼望地盼过年,盼来客,或者盼着走亲戚,“跒个门嵌”。至少,能比在自己家里“强一半”。人们也就用“跒个门嵌强一半”,来表达那样一种改善生活的顾念。
从前,有的孩子较为金贵。比如家庭、家族里的一根“独苗”。从孩子的顺利成长计,大人会让他“跒个门嵌”,即在同宗同族或者亲邻中,选出相对殷实之家,认个“老干爹”——有过继之名,而无过继之实。孩子仍在自家里过日子,年节时到“老干爹”家里吃顿饭。这也叫“跒个门嵌”。其背后的考量可能在于,跟那户人家走近乎一些,借点人家的光;跟那样的人家处得来,孩子将来能有个好前程。总之,哪怕“强一半”呢,都是好的。
不论是走亲戚,还是“过继”式的“跒个门嵌强一半”,都是穷苦时代皖北人的生活写真。话里话外,则寄托了人们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景。但因为时代在那儿摆着,即使“跒个门嵌”,而“强一半”的小目标往往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当时代的列车行进在致富的轨道,无需“跒个门嵌”,人们生活的变化,早就不止“强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