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了王小波的一篇杂文一一《沉默的大多数》,说实在话,这种阐述性的文章比较枯躁,也很烧脑,再加上王小波特立独行的性格以及嘻笑怒骂的文风,着实比较难啃。
读这样的文章容易犯困。记得有一位友人曾和我说过,让人容易犯困的文章其实超过了读书人本身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因为阅读过程要吸收文章的营养,就必须去思考,是很耗神的。怪不得有个人给自己失眠的朋友出主意,方法是去找一本从不愿意读的书,结果朋友几分钟内就进入了梦想。
读了几遍,感觉王小波有当代鲁迅的味道,说话有隐语,爱憎分明,不怕得罪谁,语言犀厉,不怕难听,就怕不深刻。
关于沉默与说话,我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里,敢于当众说话的人不多,不外乎是这两种人:
一有背景的。这类人在公众场合说话不需要思前想后,他们往往随性而为,说话与否全看自己当时的心情,高兴时吹嘘一番,争辩几句,全当活动消食。不开心时借机撒气,横眉冷对,别人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记得最清楚的是在一次单位例会上,领导刚提出自己的整改意见,腾的一下,站起一个人,用不紧不慢的语调陈述自己的观点,末了撂下一句话:这事我办不到,我不参加!
会场上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空气也仿佛凝固了一般,大家面面相觑,静等事态发展。面加这样的狠人,领导只能自找台阶化解尴尬。这样的特权不是人人都有的,更多的人是保持沉默,因为你手上没有筹码。
另一类人是哗众取宠的。这样的人说话带点表演性质,大多数不会收获赞美,反而让精明的人看穿了心思。记得一次同学聚会,大家在一起把酒言欢,酒到酣处谈兴更浓。一位自命清高的女生开说了,我们高中时怎么怎么样,那谁谁谁怎么怎么样,独自说得眉飞舞,只说得众人眼光暗淡,兴致全无。在初中群中谈高中同学,不是脑袋进水就是情商低。没话说就别说,沉默是金。
至于沉默,包含的意思太过丰富,有低认知,有冷眼旁观,有没兴致,有话不投机等等。甭管是哪一种,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装,是现代人闯荡社会的基本功,还是要多少学一点的,比如揣着明白装糊涂,装腔作势,大智若愚,最不堪的是装孙子,当然,装的前提是要保有一定的节操,人嘛,活得就是骨气。
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去学习闭嘴。
人贵语迟,水深流缓。沉默,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