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与数据主义4丨还原事实背后的故事
① 套路: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的“宗”
我们讲过,“模式识别”的特点是“复杂的后台、简洁的界面”。“识别”是从“简洁的界面”里,通过快速复杂的后台计算,捕捉到简洁的外在对象深藏不露的信息。
要实现这种“识别”,就必须从大量的数据当中,自下而上地生成模式,通过大量数据输入(我们通常把这种数据输入叫做“喂养”)养出某种模式,实现模式的建立和迭代。
这个模式其实也是我们通常说的“套路”:以相对固定的程序去处理复杂的、多样性的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里发现“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像《西游记》里的杨二郎看孙悟空,不管他怎么七十二变,二郎神都能够借助于他的第三只眼睛知道“这不是一座庙,而是孙悟空”。
② 但是,这个模式的形成和迭代是一个缓慢的、刻意的学习过程,而模式一旦形成,它的识别又是瞬时的、无意的、不假思索的。就像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扫码”,你拿手机对着一个二维码一扫,马上就能完成一桩交易——这个扫码行为,既包含着快速识别,也包含着一种智能化的合约——所有相关条件都符合的时候,这个合约就自动生成和执行。
不管是曾国藩识人,还是雌孔雀看到雄孔雀开屏的时候,马上判断对方适不适合作为交配的对象,或者福尔摩斯第一次看到华生的时候脱口而出“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这些过程当中都包含着两个要素:
事实,你眼前看到的这个事实;
故事,这个事实背后的故事。
③ “模式识别”是一个结果,“机器学习”是一个过程;
“模式识别”是针对事实,“机器学习”是一个故事。
④ 没有大量的数据,你没办法从数据中生成、提炼一种模式,而仅仅是不断输入数据,没有一种模式生成和学习机制的话,数据就是一堆混沌而毫无意义的材料。
李鸿章之所以铸成大错,是因为他不相信“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不见的”;曾国藩之所以见微知著,能够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中看见这个人的未来,是因为他已经从大量的数据中生成了某种模式,进而就眼前的事实还原为一个深藏不露的故事。
⑤ 听完今天的课,我希望大家形成一种习惯: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总是力图把一个事实还原成一个故事——要拥有这种还原的能力,就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高性能的数据处理设备,而不是让自己的感官和内心成为一个堆砌各种数据的垃圾场。
我的感悟:我判断别人的时候,发现可能我会错过好的人,但是我知道我判断的不好的人肯定是不好的人,就是这么简单。当然我需要好好的积累自己的认知不能一概而论,这个东西不能说你说了什么就是什么或者错过了错了就错了,识别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必备的技能。
(二)一个幸福公式,测测自己 14-2
① 幸福=快乐+意义 。
所谓“快乐”,其实就是短期的、当下的一些令自我很愉悦的感受;而“意义”是长期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价值感。如果把快乐和意义作为2个要素,你可以把人群分成4种类型,即 自我实现型、盲目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 。
② 其实不仅是老人家,职场上大量的“工作狂”也是忙碌奔波型。这些人把达成目标或放松的心情理解为“幸福”,但是这不算真正的幸福。因为这是和之前长期的负面情绪——压力、焦虑所共生的。
③ 一旦你觉得只有完成目标之后才能幸福,你就会不断地给自己挖更大的“下一个坑”,总是在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焦虑中间来回切换,不得安生。
④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的享乐主义者。今天到处都是免费游戏,免费视频,实在谈不了女朋友,还能看直播……所以,只要你愿意,似乎可以永远享乐下去。
我的感悟: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的活出自己,我想起来过去自己就是这样的死样子,整天就知道看电视,这样荒废了自己的一年,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我哪里有什么资格荒废自己,如果我过去没有荒废自己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这样子的人只能跟现实较劲,较劲到头破血流,然后也不改,因为我们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怎么可能罢休,只是这种抗争是一种习惯,这种抗争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所以我告诉自己如果有时间一定要多看书而不是看淘宝,刚刚自己看淘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真的特别的厌恶淘宝了,也许是因为自己发现自己的品味上去了就真的下不来了。淘宝是这样,腾讯也是这样,这些东西在收割着我们的注意力,这简直就是犯罪,我又不买东西干嘛要在这里浪费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呢,以我现在的经济实力,要么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在乎价格要么就不满足,反正买东西的要求或者说标准就是只有一个:需求而不是价格,需求就是舒适和美感,如果我没有这样去衡量的话,我就会后悔。
⑤ 但是—— 享乐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倦怠和无意义感 。他们面对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像毕生研究“高峰体验”的米哈利( Mihalyi Casikszentmilhalyi)所说——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间,把自身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时候。 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挑战,不可能获得幸福。
⑥ 有个方法很容易帮你辨别,就是尝试一下 幸福笔记 。你可以回想一下,上周你做过印象最深刻的关于幸福的5件事,给它们的意义感和快乐程度分别打分,看看单独的分数是多少?你也可以把总分加起来,看看你上周获得的幸福和意义的总分是多少?很快你就会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个类型。
⑦ 听上去很顺对不对?但是“细思极恐”啊!为什么约了我,你会推掉,而约了自己,你就会答应别人呢? 难道我和你的关系比你和你自己的关系还重要吗? 这就是“忙碌奔波型”人的下意识反应。
⑧ 你不妨试试和自己约一个会:把自己当成是一位贵客,正儿八经的在日程表上面填上一个约会时间,推掉所有的工作和邀约,暂时忘记苦大仇深和宏伟的目标,用自己最享受的方式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听听音乐、读读书,或做一些无用又有趣的事情,享受独处或者跟你喜欢的人待在一起……总之,就是要正确地浪费掉这段时间。
当然,这个练习进一步拓展开来,就是给自己的礼物,给自己的体验。总之—— 把自己当成人生中很重要的人。
⑨ 你可以开始培养一个 最小的好习惯 ,比如,尝试练习“延迟满足”。有一本书叫做《少有人走的路》,我推荐你看一看。慢慢的,你会在这些行动中间发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⑩ 在“幸福笔记”里回顾上一周的5件事,然后问问自己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快乐的,有哪些是希望增加更多意义的,有哪些事可以多做,有哪些事可以少做。
总之——通过“加意义”和“加快乐”,每个人都可以更幸福。
我的感受:我统计了一下自己的幸福的五件事情,其实发现原来自己最想要的就是自己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时候能不纠结于价格,而是因为自己的真实需求,所以自己才买了某个东西,比如说有山地自行车,比如自己买了自己喜欢的床单,比如我喜欢的书我买了,比如我看了自己喜欢的书,还有自己喜欢的电影,总之,这些是快乐的,但是我的快乐跟别人的不太一样,因为我发现别人如果快乐了,可能是因为自己还特别的愧疚,但是我的快乐不一样的,我发现自己只要是在做正确的事情就是快乐的。
(三)4. 怎样驾驭闲谈的高潮和结束
① 从这一堆的过渡语上看来,会聊的人不是真的会谈天说地,而是懂得有技巧地往自己的优势话题上跳。
你跳到自己优势话题后,就找到主场的感觉了,对方也可以放松一会儿了,因为你好会聊。
② 成功男人爱聊事业,普通男人爱聊老庄哲学,中年女人爱聊家庭孩子,老年女人爱聊养生,老年男人爱聊过去的辉煌,青年女人爱聊时尚,青年男人爱聊理想。
③ 交谈深入,逐层剥洋葱皮
让交谈出现高潮,还有什么方法呢?
第二个方法,你可以逐层深入,谈到一些触及内心的东西。
④ 我要求你把握“度”,并且按顺序逐层深入,这个顺序就是:套话、事实、观点、感受。
⑤ 友谊,都是在“观点、感受”这两个层次上培育出来的。
友谊就是观点和感受,所以,看看彼此能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当然过去的自己是很羡慕别人有很好的朋友的,比如我看到一个本科生家住在很冷的新疆的一个地方,但是回到家里总是有很聊的来的朋友一起坐在家里吃饭聊天,我觉得真的不能再羡慕了,我一直希望自己会有这样的朋友,但是我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这样的条件,这个时候我明白了,其实没有聊的来的朋友就没有吧,我会在将来变得更加好的时候我会遇到更加好的人做朋友的,并且我特别的相信如果我变成更加好的自己的时候,我就不会像现在一样了,所以,我现在觉得古典老师告诉我的东西都特别的浅显,或者说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我能变得更加的好我不太适合这种方式的教育,反而我喜欢李笑来老师的说法,我们必须好好的接受现实,哪里来的放松或者说轻松呢,全是好好的认知生活然后调整自己就是了。
(四)060 牛鬼蛇神
① 一个人假如文化修养不高,又没有读过什么书,还没有听过罗辑思维、小得到,又莫名其妙地很有钱,他往往就是这样:家中积案盈箱,身上堆金砌银。强盗、暴发户都往往如此。
② 最后我给你留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气质和他的地位、财富与文化教养,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的感悟:如果没有钱的话,就应该有自己的气质,这样才会因为有衣服的衬托才会变的更加的漂亮。如果没有自己的气质,那么即使有了漂亮的衣服也不会让一个人真的会变得多么的特别的好看,这一点我还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