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更多的人追捧的是“经济上的成功才算成功”的人生哲学,正是这种狂热的时代病牺牲了梦想、理性和信仰,以致让教育陷于举步维艰的困境。
读到这儿,我忽然想起上学期在上课时问一年级小学生“为什么要上学?”学生积极回答“要考大学”“要出国留学”“要买豪车”“要挣很多钱”等等。我当时就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给出这么多功利性的答复呢。心中不免有点遗憾,只简单地给学生讲了一下学习的意义(他们太小了,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让学生摆脱这种世俗化、功利化的观念呢?
朱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自觉抵制时代和社会的破坏,并把教育的重心落在成全每个生命上——扩大每个生命发展的素质范围——品德、操守及富有创造性的智慧,而非默许甚至鼓励学生与社会同流合污,把“经济上的成功”作为人生唯一的追求。
(笔记摘抄:
教育的重心在于理解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并为之提供有益其人生发展的装备。
立足于呵护学生、帮助学生和提高学生的教育立场,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秉承和坚守的。
在孩子亲历一些事情的过程中,她体味到了满足、欣喜、快乐、期待、失望、失落、平淡、自在等生命成长中应有的各种滋味。孩子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完整的生命体验中长大的,这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