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密关系是一个人的事,请为你们的关系付100%的责任
无论是你的错,还是你伴侣的错,都请你为亲密关系负100%的责任;如果是他的错,那么让他成为伴侣也是你的“选择”,有些人之所以一直吸引一些不好的人来到身边,其实就是因为他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如果是你自己的错,你更加要对打造这段亲密关系负责。
2.你想要“赢”还是为了“爱”
记住,当你和伴侣因为一件“事不关己或者关己”事情的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你要想一想你是为了赢得这场争吵,还是为了获得亲密关系和爱。
3.亲密关系的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
月晕是朦胧的,是美的,但也正是这种朦胧导致了它的不真实;
幻灭是真实打破不真实,但这的确让人难以接受;
内省是痛苦的,但也是对你帮助最大的一个阶段;
启示是难得的,当你迈入这个阶段就说明你已经真正获得了一种“亲密关系”。
4.一切都是源于“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童年最重要的两个东西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当这两点未被满足时,你的内心就会形成一个“需求的空洞”;
你为了满足这个“空洞”便不断地向外寻找,向你的伴侣寻求,但其实只有向内求,只有你自己能够满足这个空洞。
因为每个人都是本自具足的,他的需要只有自身能够满足,无法外求,也无所外求。
5.爱的谎言:爱源于未满足的需求
“爱”的开始源于自身未被满足的需求,你为了获得足够的需求,便想着从伴侣身上寻找,这时“所谓的爱就产生了”。
为了获得“爱”,你必须“说谎”;
因为似乎“只有看起来不缺爱,才能吸引爱”。
6.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
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你对伴侣开始有了“期望”,当伴侣达不到你的期望时,你便想着改造她,这时“地狱之门”就向你打开了。
7.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
幻灭阶段,你的伴侣已经无法在你面前已经无法伪装,真实的她展现在了你的面前;
这时,“问题”就会出现,但所有的问题,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
当你“从向外寻求满足,从向伴侣寻求需求”中解脱出来时,你就会开始向内求,渐渐让自己的内心本自富足,使自己的内心更加的完善强大。
8.幻灭过程中的四种偏差:引起注意、权力斗争、报复心理和自我放逐
这四种偏差都是不真实的行为,这些行为掩盖了你真正的需要。
比如引起注意,这是小孩子常用的伎俩,当他们的真正需要没被满足的时候,他们便开始捣乱,大吵大闹,企图通过引起注意来获得需要;
权力斗争指双方都努力地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话语和行为,这正是源于你内心深处隐藏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报复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你让我生气,我要让你更生气”,情绪的根源是问题,问题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自我放逐表现为认为“努力已经没有用,没有意义了,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这正是认为我不重要,我的需求没人重视后出现的最消极的情况。
9.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处理,无法承受
在小时候,孩子被打骂、承担后看似没有受到伤害,实际上是因为小孩子对这些惩罚无法承受,只能将其放到潜意识中去,这个潜意识会影响它一生。
10.吵架比承担心碎要简单的多
其实吵架的根源是来自于小时候所受的伤害;
每当发生类似小时候事情时,潜意识就会让你想起你在小时候所受到的伤害,这时你就选择逃避。
但其实小时候无法承受的伤害,你现在完全可以解决;
所以,不要逃避,去填补内心的“空洞”吧。
11.为什么你选择“愤怒”
首先愤怒给人力量,其次愤怒可以让对方产生罪恶感从而控制对方,最后就是愤怒让自己将其合理化,让自己感觉自己是对的。
12.愤怒的是三种表现形式:攻击、情绪抽离和被动攻击
攻击很容易理解,就是吵架,甚至动起手来;
情绪抽离最经典的表现形式就是“冷战”
被动攻击就是不指出你的问题,只是说“你没有问题,都是我不好,我不重要”
13.请用“爱”来回应所有伤害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你的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14.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
比如当你是受害者时,可能伴侣是加害者,而抑郁症就可能成为你的拯救者
当你感觉自己陷入受害者模式后,要坦然面对这种情绪,正视这种感觉,并了解这仅仅是一种感受,而非事实;
这时,责怪、批评与指责也终将不再发生。
15.受害者监牢之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表现一个人为“对于两个选择的弊端都抱有恐惧”
16.受害者监牢之对家庭的死忠
对家庭的死忠既有思维方式的死忠;也有关系的死忠,表现为有些人将任何家人关系都看重于伴侣的亲密关系
17.受害者监牢之牺牲心态
牺牲心态指一个人做事情的理念是为了某人、为了家庭牺牲;
不断牺牲的行为就使自身成为放纵者,而放纵者会引来加害者;
不过是先有“放纵者”还是先有“加害者”则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难以回答;
做同样的事情,“牺牲心态”和“奉献心态”造就的结果大不一样。
18.受害者监牢之依附心态
依附心态可能体现为“父母在精神上依附子女,子女在物质上依附父母”
19.受害者监牢之投射
你看别人不顺眼,正是因为你看自己不顺眼;
因为你将自己的缺陷、需求投射到了他人身上;
而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是这个道理,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来自于你内心的投射。
20.受害者监牢之死亡的诱惑
相对于亲密关系的折磨,死亡显得更加简单;
很多父母都说是为了孩子才不和伴侣分开,这正体现了这段亲密关系的沉重和折磨;
但如果亲密关系已经不再美好,分开是最好的选择,对自己、对伴侣、对孩子都是这样。
21.如何穿墙而过
要如何突破亲密关系的种种阻碍,穿墙而过呢?
其实突破框架,转换思维就好;
不要在意吵架的表面原因,而要找到双方内心的需求。
22.自由来自于问题而非答案
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你就离自由更进一步
23.爱能解决一切问题,爱能带来启发
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毫无目的的,因为你知道这样的爱对所有人都好,包括你自己
24.两个人之间是不会产生空洞的
两个人之间的所有情绪和感觉是不会产生空洞的;
要么是被内心的不满足和期望占据;
要么是拿出不满足和期望,由爱来填充。
25.通往真爱的量子隧道
爱是动词而不是名词
26.允许
允许一切发生,接受一切不确定性,接受无常
27.两个相爱的人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