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来迟的更新,不得不说最近由于沉迷恋爱导致更新变得有点不稳定,接下来的半年应该严于律己,保证稳定的周更,这周将cover以下两个主题,工作和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
首先工作,本周工作中感觉自己同时提出了有价值的提案和没有价值的提案。这两项提案都是基于我自己观察和理解做出的,但显然在没有价值的提案方面,我自己所做出的research实在是太少了,以至于有部分内容是基于我自己那不完整的context所提出的方案。而在提出方案的当下,我并没有意识我的认知是有偏差的。很显然提出这个方案并且造成了其他组员的confuse以及拖慢了一部分进度的原因在我,而这也正应该是以后的工作中就积极避免的,context不全固然情有可原但任何工作任务都不可能让你完美的了解他的每一项要求,工作不是作业,公司也不是学校,切不可要求一切需求都异常的明确。目前来看我认为较好的解决方案是自己进行更多一些的research,并且先进行一些快速原型的尝试,再去与有更多context的senior交流,这样看来,工作应该会进行的更加有效率。虽然这次略微的造成了一些小小的overhead不过以后依然需要保持active,fail fast and recover fast,保持这么一个开放交流的态度,即使失败了,依然也比闷头造车来得强,毕竟交流也是第一生产力。
再来谈谈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得不说,master的学习还是有一些独到之处,这次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我新换的眼镜。由于鼻托的设计不合理导致在带了一段时间之后,鼻托容易嵌进肉里造成磨损和不适。在正视这个问题之前,我简单的尝试过通过鼻子上贴医用胶带或者垫上棉花的方式来减轻压力,然而由于鼻托压力集中的点位依然没有得到改变,垫东西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仅仅能减缓压迫的速度,而时间一长也依然无法根除压迫的问题。于是在周六的夜里萌生了彻底解决问题的想法。首先,定位到了问题的根本是由于鼻托支架是定角所导致的鼻托与鼻翼所接触的面积过小,因此压强过大。那么所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增大接触面积,第一时间闪现在我脑中的可选方案是在原来小巧的鼻托上贴上一个更大的鼻托,然而由于支架是定角,这个方案很快就被我否决了,由于角度的不合理(不像普通的鼻托是自适应角度),即使理论上的接触面积更大,现实中也很难真正的用足这个面积。第二个可选方案其实是成功的,那就是把两个鼻托用胶带相连(这也为了之后的设计打下了基础),由于医用胶布是具有弹性的软质材料,这个胶带所形成的横梁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自适应鼻托,会完美的贴合鼻翼的角度。但该方案,更多的是早期对我心中所想的理论验证,由于胶带并不是设计成了粘住鼻托的形状,整个成品显得非常的粗糙,并且显然易见的是这个成品并没有任何耐用性的存在。而在此之后,我决定通过3D打印来完成最终的配件。
前3代由于胶带的暗示,导致我一直试图去让鼻托卡在3D打印的零件上,导致的结果是过于大的体积与不稳定的佩戴感,因为鼻托太圆太滑,且由于支架永远不可能完美对称,无论我如何增加零件的体积也依然十分难以固定(另外由于工业建模软件制作和鼻托形状完美契合的形状过于复杂,所以试图通过简单的几何形状卡住)。第4代时,终于察觉到了鼻托支架的位置相对固定,并且间距更窄,离眼睛也更远,为之后小型化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惜4代的尺寸出现了一些误差,最终在5代终于第一次成功把零件制成,并且进行了第一次试戴,结果很成功,零件成功的替代了鼻托把一部分的重量分摊在了鼻梁上,只不过由于原型过于粗糙,重心位置不合理,佩戴起来不太稳定容易出现翻转的现象,并且佩戴时需要由手扶着才能成功,所以开始了下一代的迭代。6代的研发有一些过于的激进,也是小型化的第一次尝试,通过大量的圆角和削去不必要的部分,最后的成品非常的小巧,并且也能够成功的佩戴,可惜由于太过于圆润与小巧的造型,佩戴所需的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往往需要尝试很多次才能在正确的位置上进行佩戴。并且我认为该零件实在是日常生活中太容易遗失了,所以这次一step back一步,重新进行了第七代的设计。7,8代几乎是同样的理念,只有公差上的一些差别,所以这里就放在一块说了,通过对两次鼻托支架卡扣处进行延长,并且删去了部分曲面,这一次佩戴感得到了飞一般地提升,并且最最重要的是,这次的零件可以通过自身的形状直接卡在鼻托支架与鼻托之间,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穿戴变得无感,并且杜绝了丢失的可能性。9,10,11三代,则是在制程上与公差和设计细节上有所精进,而我目前佩戴的就是第11代的产品。下一步可以探索的方向还有很多,轻量化,设计感,打孔透气等等都是可以研究的课题。
而这件事中,我认为可以总结出的经验有如下几条:
即使再简单的产品,也远远比你想象中的复杂
想法与最终的成品往往相去甚远
制造工艺的限制必须列入考量当中(无法做出合适鼻托的形状,硬做得话花费时间性价比不高)
做产品,迭代不可太过冒进,当步子太大的时候容易产生失败的产品
根据当前的情况选择迭代方式,由于是3D打印小零件,每一代产品的迭代速度飞快,所以我选择了直接进行设计并制造的迭代方式,根据时间和成本考虑,大的项目也许需要进行更多的模拟和更精密的测量
最后的最后,只有放手去做,才有产品,所以勇于尝试,坦然面对失败 Fail Fast Recover F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