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毕淑敏的《女心理师》,也来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女心理师》以不同问题来访者的故事开场,穿插了贺顿的感情纠葛及成长经历。如同一部悬疑剧,透过咨询手法剥洋葱一样的探索一层层的探索案主之所以形成当下情形的根本原因。
作者在自序里说:喜欢用干净的手段,去抵达光明的理想。然,故事里的女主角却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为了理想嫁给不爱的房东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儿子,用身体算计中层阶级的知识分子钱开逸,卖身换取学心理师证的学费。可是她一个孤儿,除了自己她一无所有。她甚至没有美貌傍身。想要得到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又怎么能去苛求她呢?
作者毕淑敏还说过: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幸福多一些。 我想,书中主角虽然开始用的用的手段不甚干净,然而她的信念就是作者的这一句,所以最终抵达了一个理想的目标。
人性是复杂,无论怎样的去掩饰,人的成长过程对性格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女主年幼时妈妈是靠卖养活她的,她虽然在心里鄙视妈妈,长大后想要追求目标却下意识的走了妈妈的路。继父对她的伤害,无论她怎样的去遗忘,也都是在那里的。同样,书中每个案主之所以形成的种种,都多多少少带了原生家庭的影子。
原生家庭这个词最近被炒的有点火,好像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为原生家庭,却忘了如果心底的信念是对的,自己能够持之以恒的去努力,你终会从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伤痕里蜕变。
每个人看书可能都有自己特别关注的地方。最令我惊艳的不是这本书的故事,而是作者对于声音的描述。摘录一段书中就一声叹息的描写:贺顿的叹息也很有特色,先是轻轻的一个嘘声,然后是短暂的停顿,好像是叹息者不忍将心中的万千感慨和忧伤传及他人,正在进行着小小的犹豫。片刻之后,她好像作出了最后决定,轻轻的呼吸如同悠扬的风笛渐鸣渐响,虽然极微细,却连绵不绝,逐渐地响亮起来。又不是震耳欲聋的那种霸道,依然保持着优雅和高贵,绵延不绝。在叹息抵达顶点的时候,再次出现一个小小的停顿,好像是一个勤奋的登山者在临近山峰的路上暂时歇脚,极目四望浏览周围的景色,心胸渐渐豁然开朗。之后,叹息骤弱,不像一般女子的叹息柔肠寸断,而是在某个瞬间戛然而止。正是这种没有前兆的消失,更给人留下了追怀和惦念的韵味。 天哪!这居然是对一声叹息的描写!作为正在学习写作的我,被吓到了!
作者在书中这种对于声音的细致描写不止一处,我喜爱却不明白如此浓墨重笔描写的声音在本书中的意义。
不懂心理学的我,看到的只是故事起承转折里的精彩,看到的只是局部描述中的精致,看到的只是开始设悬疑的手法……于我,也就这么多了。
最后劝告大家一句:看书的就别去追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