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从元旦飞到深圳,参加李海峰老师的DISC双证班以来,已经过了快两周。
昨天吃晚饭时,从工作上的一些事,引出了沟通这个话题,于是我结合DISC理论,给龙先生解析了一下,为什么有些人面对一件事的反应,跟自己的预期不一样,以及由此带来的挫败感如何调整。
其中加了一些双证班上,老师举例用的小故事,也加了我近几天遇到的一些感触比较深的事。
龙先生突然问我:“你不过是去上了三天课,这几天就随时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你到底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理论和案例的?”
2.
其实,我学一门课程,确实总是能“记住”很多的内容,然而“记住”这个词,其实并不确切,因为我上课的时候基本不记东西。
我说的“不记”,是指上课时,我不会用脑去记忆。
在课程现场,我采用的学习方式是,调用浑身上下所有的细胞去“感知”和“理解”,而不是“记忆”。
如果发现了重点内容,觉得特别有感觉,我就会马上记在本子上,并且写下或画出当时由这一点联想到的任何内容。
写下来、画出来的做法,有一点好处就是,解放了大脑。
当潜意识明确地知道,这部分知识已经被妥善地放置,就不会再让它占用脑细胞,而把大脑解放出来去思考和理解接下来的内容。
一旦大脑被解放,思维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往往是惊人的。
3.
当然,在DISC课程中,我也从不面面俱到地做记录。
见过各种各样视觉呈现笔记,有些精美得让人赞叹。而我比较清楚的一点是,那样的做笔记方式,与我的核心目标——学习,是不匹配的。
把心思花在了如何让笔记全面和精美上,无疑要占用脑力去整理字句、去排版,而讲师不会等你把每个细节都记录好才继续。
当心思更多地花在笔记本身上时,往往会错过了许多跟着讲师的思路,同步思考的时间。
所以,我的笔记,往往都是潦草的导图,和凌乱的灵感印记。
需要整理思路,留到课后去做。
4.
在双证班上,李海峰老师给我们发了7个多G的资料,而课堂上有许多内容,他会明确地告诉你,资料里都有。
正是因为海峰老师如此地慷慨和真诚,我才敢更多地解放自己的大脑。
只要知道资料里有的内容,连笔记都省了,全心投入去感知和思考就可以。
5.
即使这样,其实课程刚刚结束后,我的脑海里对于DISC的认知,仍然是一片浑沌的。
DISC相关的理论和知识,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体系,只凭三天的学习怎么可能学懂学透?
所以在这三天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尝试着找对感觉。
用海峰老师的话说,叫“开智”。
课程结束回到北京,一开始,还没有太多的感觉,然而随着思考时间的增加,思考的深入,渐渐地,一些课堂上懵懂的知识开始显现出它真正的样子。
配合着资料库里文件、《DISCover自我探索》,以及身边随时上演着的无数事例,许多知识开始浮出水面,并生长在我的知识结构里。
6.
今天早上读到ScalerTalks的《学习是个还原复杂性的过程》。随即决定今天不写DISC知识,而写写学习的过程,于是有了这篇番外。
S君说:学习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瞬间联系到了学习DISC到现在的整个过程。
刚上完DISC课程时,我的脑海中是一片混沌的,我知道自己在这三天体验了什么,却也知道自己还有大量的知识没有吸收。
那些知识在脑海中搅成一团,就等着我来整理、构筑。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通过观察、思考、整理成文字,我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知识开始结构化,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复杂性在不断地增加。熵减。
我并没有多好的记忆力,海峰老师的课程所做的,是在我的意识中种下了一粒粒种子。
而只有靠自己去寻找水源和养料,不停地灌溉,种子才会发芽、抽枝、开花、结果。
静待果实落地,收获的季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