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睡到自然醒,迷迷糊糊中想起老妈叮嘱再三要修理的自行车,一跟头翻下床来穿好衣服出门推上自行车就往市场走。一路上雾蒙蒙的,北京的雾霾真是说来就来。反正没戴眼镜也是朦胧胧地一片。所以就当是没睡醒吧!修好车回来的路上骑在车上穿过雾霾,纵使心里骂了该死的雾霾千百遍,但内心的焦虑还是被骑车爽快的感觉渐渐冲淡。于是确定下来一件事情,把骑车兜风纳入到自己的兴趣中来。同时也更加理解了老妈宁愿骑车也不愿意乘车的心理。开车固然有开车的自如,但骑车,不仅仅只是环保,最重要的是或快或慢吹着风,欣赏着一路风景身心愉悦的感觉。在这一路中,所见所闻的几件事情,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些快要被淡忘的事情,也增添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在这里,分享出来。
由于骑车的技术不好,所以,每每遇到前面有人或有车的时候,为了安全,我总是会提前刹车然后停下来。一个妈妈带着一对双胞胎女儿,其中一个女孩开心地往前跑着,突然妈妈大吼一声“别跑!”“没看到有车!”,女孩当即停下来,吓到的感觉。(说实话,我当时也被那突然的声音吓了一跳。)事情的原本,看起来那个妈妈是好心的在提醒孩子马路上不能乱跑。然而,那样的一声吼叫,孩子记住的不是应该如何在马路上行走,而是沉浸在惊吓和突然被打断的委屈中。
接着往前走的路上,一个小男孩手里拿着好多气球,气球上还附带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在这样一个灰蒙蒙的阴天,很是耀眼。忽然就想起,我小时候也喜欢各种各样的气球,曾经有一段时间,每次跟妈妈上街,都会买一个气球回家。然而每一个气球的寿命都不长。每次拿回来没多久,气球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爆掉了。记得最清晰的一件事是,有一次上街央求妈妈买了一个很大的气球,拿着气球回家的路上,我突然特别焦虑,眼里一直盯着被我紧紧拽在手里的气球,心里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告诉我“它要炸了”“要炸了”。于是我跟妈妈说,气球要爆炸了。结果没一会,那个气球“嘭”地一声爆掉了。我妈当时还埋怨我说气球是被我说的爆炸的。孩子的感觉有时候比成人敏感很多。所以,孩子经常可以发现成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甚至是对于成人情绪的感觉。由这件事情,我又想起了,小时候有一次跟妈妈去菜园子里,妈妈在播种小麦,我问妈妈种的是什么东西,地里会长出什么?我妈回答我的是长出的东西可以做馒头。而我的理解是,地里可以长馒头,我还特地问了一下,这个地里真的可以长馒头吗?我妈估计是懒得解释了,说了句“嗯”。后来,我就一直盼着,地里能长出馒头来。结果是馒头当然不可能从地里长出来。直到若干年后我才理解,我妈当时种的是小麦,她想要告诉我的是小麦磨成的面粉可以用来做馒头,而当时她并没有跟我建立什么是小麦,什么是面粉的概念,也没有解释小麦,面粉,馒头的关系。而在我表达的疑惑是错误的时候,我妈并没有纠正我,并耐心的跟我解释,而我真的是相信了很多年,我家的地里是可以长出馒头的(那是印象里唯一一次我妈带着我一起去做农活),虽然我从来没有看过它长出来。也终于明白园里一直所推崇的概念教学的重要性,用最简短的三段式给实物建立概念,从而让儿童将生活中的实物与实物的名称配对,达到认识或对该事物有感觉的目的。我想正是因为有了或多或少那样的经历,对于我们这代在农村生活却很少接触到农作物的屌丝青年来说,很多农作物,我们见过,却叫不出名字,甚至,都没见过,更无法准确的将其与正确的名称配对。
还有一个是关于风筝的故事。那个年代,每家几乎都有一辆二八的自行车,当然,现在是很少见了。那时,我家的二八自行车上有一个我专门的座椅。也是现在所谓的“婴儿座椅”。我妈去街上的时候,经常骑着有专门座椅的那辆车,捎上我。那次街上人很多,我妈专心买她的东西,我专心的看天上各种各样的云。突然看到有一天鱼在天上飞,特别惊奇。还惊喜的告诉我妈,我妈当时也很好奇,往天上看了之后,什么都没说。因为她就只看到了一个风筝在天上飞。其实,很多年,我一直都觉得那天我看到的是一条鱼在天上飞。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原来孩子和成人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身心灵放空的下午,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同时也看到了孩子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