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世界的联系已经浓缩成一张网——互联网,我们在这张网里像鱼一样地生活。这个世界是虚拟的,很多人沉浸其中直至有瘾,就像卡在网眼里的鱼。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瘾”?
虚拟经济已经逐渐成为日常经济生活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虚拟事物也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意识,有人习惯了虚拟事物之后,甚至会因此为标准来对照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些人看惯了电脑里的蓝天白云,看见真实的蓝天白云反而会说“真的跟电脑里的一样呀”。虚拟事物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并不新奇,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无论是在宗教还是在古典文学里,都有这种情况。
神话世界就是一个虚拟世界,只不过它不是通过技术手段,而是通过想象力、语言和文字虚拟地展现出来。现在有了各种新技术,可以不再借助单纯的语言和文字,而是让人们感同身受去体验虚拟的东西,让人们不断进入一个事实上不是但效果上是的世界里。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或者叫“第二世界”、“第二层次的人生”。但如果长时间过这种“亚人生”,就会“反认他乡为故乡”,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聊斋志异》描述的就是一个虚拟世界。作者用高超的小说技巧把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世界写得绘声绘色,一个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书中有一个故事体现了虚与实的关系:一个落魄书生晚上在屋里看书,突然进来一个美女,其实她是个女鬼,爱上了这个书生。女鬼善解人意、非常贤惠,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在书生的家里,跟他像夫妻一样相处,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书生也很爱她。
后来,女鬼发现书生对她没那么热情了,她就问为什么,书生回答说可能是时间久了感到厌倦了。女鬼没有埋怨他,反而说:“我会幻术,你心里喜欢谁,我就能变成谁的样子。”书生很高兴,每天都和不同的美女约会。有一天书生说,其实这也没什么意思,都是假的。女鬼的回答十分深刻,她说:“如果是真的又怎么样呢?如果真的是这个人来了,过两天她也会变。你得到她,她就不是她了,而且若干年以后她就不再是美女了,最终她会变成一堆白骨。”所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正所谓“以假观之无不假,以真观之无不真”。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用来描述现在的虚拟世界,种菜、偷菜的过程好像是假的,但真实经历的期待、揪心和喜悦的心情是一样的。有人在网上养宠物狗,出差不能上网的时候就急得要死,回去打开电脑一看狗狗果然饿得不成样子,就赶紧用虚拟货币去买好多虚拟食品给它吃。实际上当人们进入虚拟场景、扮演角色时,所获的体验几乎与现实当中一样。这就是很多网络游戏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能够获取巨额利润的原因之一。
现在,人们甚至不用“虚拟世界”这个词,而称之为“网络生活”,认为那也是一种生活。为什么网络生活那么有魅力呢?在现实社会当中,一个人总是在一个坐标系里生存,有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自身很难改变这种坐标系。这种不自由和局限性必然会带来痛苦。进入虚拟世界里,获得从理智上讲虚幻,但能够带来真实体验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有点像神仙了。进入虚拟世界就是羽化登仙,现实当中所有的不完美、缺憾、痛苦都可以被屏蔽掉。
表面上看这十分美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人也可能是精神病人。有些精神病人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话剧《疯人院飞了》讲的就是一个疯人院的故事,结尾处的一个场景是当的一声,一个特别大的铁栅栏掉到舞台上,疯人院里的人把他们条纹状的衣服换掉,开始穿正式的服装。观众突然有一种感觉,笼子里面的是正常人,自己才是疯子。这个情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
虚拟生活有没有影响真实的生活,要看所花时间的比例。一个人一天有24小时,除了睡觉以外还剩下15个小时的清醒时间,如果他有10个小时都生活在网上的虚拟社会里,那么网络生活就变成了主流生活,现实生活反倒成了非主流或是客串的场景。如果人群当中90%都是疯子,其余人肯定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疯子,所以疯不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人群中的哪个部分。
诸如网络游戏这样的商品和服务,能够造成人的成瘾性依赖,比如消费者会被商家锁定,不断去购买产品和服务,否则就会很痛苦。
实际上,网瘾和烟瘾、毒瘾一样,都很难戒掉。而且一开始人们并不觉得自己有“瘾”,当自己意识到上瘾的时候,已经很难戒掉了。
“瘾”实际上是由于人在受刺激时,大脑会分泌出某种生物化学物质。大脑神经元会逐渐对它产生适应性,之后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偏好,对它形成依赖。一旦停止这种刺激,神经元就会非常渴望,人就会很痛苦。成功的商业模式也有这种特性,就是让顾客对它形成瘾性依赖,最有代表性的是“刀片模式”。
刚开始的时候,商家把刮胡刀的刀片和刀架放在一块儿卖,后来发现这样做不赚钱,因为刀架耐用,可以好几年都不用换。于是商家就把刀片和刀架分开卖,因为刀片过不久就会钝,顾客为了不浪费刀架就会买刀片。后来刀片成了商家主要的利润来源,这就是用刀架锁定了顾客对刀片的购买。打印机也是这样,打印机能用很长时间,但是墨盒要经常更换,顾客购买了打印机以后就会经常使用,这就需要经常更换墨盒。这也是一种瘾,很多商业模式都是这样的。
有人甚至说,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让消费者渐渐上瘾。它会有意制造需求,这种需求基于人内在的强制性,它就利用这种隐蔽的强制性使消费者不断购买产品。
有人会认为这种商业模式不道德。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商家提供的服务和商品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危害,并且通过持续地带来危害来获利,那它就是不道德的,比如说香烟和烈性酒。再比如网络游戏让游戏玩家对它形成持续、稳定甚至是追加、不断上升的需求,欲罢不能,而且已经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它也是不道德的。
企业也有一个上瘾的问题。
很多企业会因为过去的成功而形成路径依赖,看以前是怎样赚钱的,就沿用老方法,最后就不会用别的方式了。但当外部环境变化时,它们无法改变自己,于是轰然倒下。所谓瘾,其实就是一个持续的路径依赖,是由于片面、过度地依赖某种路径,从而导致整体机能的荒废和能力的丧失。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它的成长就大有问题。
许多在媒体工作的人跳槽到企业后都干不长,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天晚上上班、早上不上班也不打卡的生活,突然变成了朝九晚五的白领,他们简直都快疯掉了,生活模式的瘾就成了限制。
所以瘾是一种快乐,但当你沉浸其中时,它也剥夺了你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瘾实际上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多样性的摧毁、对多种潜能的抑制甚至是扼杀。上瘾之后,人所有的乐趣、行为动机和激情基本上都系于那一线,就被它所操控。
政府层面也有上瘾之后欲罢不能的情况。
比如上世纪末的香港,当时有财经评论员指出香港政府过度依赖卖地收入。我们知道香港地价很贵,但实际上香港有很多空地,政府坚持不卖,每年只推出几块地,从而引发地产商之间的竞价。正是因为当时香港政府过度依赖卖地收入,导致市民们都认为与其去努力奋斗不如去炒一套房子。实际上,是政府形成了对土地的毒瘾,只要卖一点土地马上就能达到效果,不用很费劲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不用很努力地去创新,也不需要其他资源,更不必培养更多的能力。
所以,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经济面临崩盘的危机,房价下跌了60%。这意味着购房者交了15%的首付,供了三五年之后,突然发现除了要把供了一半的房子卖掉外,还要倒贴给银行钱,房子成了负资产。当时有一个笑话,说有些香港人娶了大陆太太,把太太的名字写在了房产证上,太太们还觉得挺高兴,觉得老公对她们真好。殊不知,那其实是把债务分了一半给她们。
当然,现在一些上海女青年就非常精明,择偶要求是有房、有车、无贷款。
对于企业而言,一种商业模式奏效了,其中也有有害的部分,正所谓“百草皆药,百药皆毒”。
一种解决方案里也包含某种毒素,包含像鱼钩的倒钩刺,诱饵可以吃,但千万不能上套。很多企业就是这样衰败的,它们创造了一种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后,由于长期依赖它,就产生了一种毒瘾,这实际上就是自费武功了,尽管它在某些方面好像是很强的,但在其他方面就完全荒废了,比如戴尔公司。
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虽拥有某种独特的资源,甚至有某种独特的能力,但当它单纯依赖这种资源和能力时,实际上已经形成毒瘾了,比如“石油的诅咒”。好东西里都包含毒素。我们思考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当我们觉得日子过得好像很不错的时候,就要仔细想一想是不是逐渐上瘾了。上瘾是很危险的,瘾是一个负资产,一旦上瘾,每天早上醒来就欠了债。比如说吸烟,如果上了瘾,每天等于欠了10元、20元、30元的债,因为要买烟。
瘾的最大危害在于,它不断要求加大剂量,然后才会觉得满足,于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就会陷入不可挽救的状态。
无论是人生、商业领域还是生活中发生这种事情,瘾都是值得警惕的。很多网络游戏公司在为别人制造瘾头的时候,自己也陷入其中,也开始负债,自己还没有体会到,直到发生了变故,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背上了那么多的负资产。
——原文选自《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