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女儿从小对钱就有一种过份的敏感,在她4岁左右,带她在我身边半年多时间,期间总有些朋友或同事给她买衣服,玩具,零食之类的东西。每次收到礼物她总是忘不了问一句:这个多少钱?让我们大人感到非常的尴尬,事后总是教她:别人送礼物给你,问价钱是不礼貌的行为。当时她似懂非懂,事过之后照样问,真是哭笑不得。
由于长期不在她身边,所以每次回家都会带她去逛商场,逛游乐园,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满足于她,任由她选择,要买什么,做什么我都答应。但她并不贪念,在确定要买东西之前她必须要知道价格,太贵了她会放弃。
记得去年放暑假我带她去买衣服,她看中了一条牛仔裙,穿上去也确实好看,可是我跟她说明:这种裙子不适合在学校穿,并且穿的季节不长,天凉一些会冷,稍微热一点会很热,可是她还是想要。行,只要你喜欢,妈妈就给你买吧。问好价钱我正准备掏钱时,她扯扯我的衣袖说:要不我们再看看其它的吧?边说边拉着我往外走。原来她是嫌太贵,可是后来转了一圈也没看到如意的,还是把那条裙子买下来了。
逢年过节收到的钱她会存起来,由零换整,在兑换期间往往总是八毛换一块,九块换十块,对象不是小姨就是外公,外婆,她是不吃亏的。最后全是百元大钞。我问她为什么全部换成一百的要用也不方便。她说:就是因为不方便所以才换,如果是零钱放在哪里,今天拿两块,明天拿两块,很快就用完了。
一直到她上小学居然在学校做起生意来,才让我惊觉,面对她这样的年龄这样的经济头脑和观念我不知该如何面对,不知该支持还是反对,还是保持中立态度。
她在我家附近一所封闭式学校上学,每星期五才回家,离家远的同学可能要一个月才回去一次。外公外婆总是担心她在学校吃不好,有好东西经常会给她送去学校。这下可馋坏了其它同学,刚开始她会分一些给同学吃,可是久了她也不干了。
听她外婆说有次给她炒的小虾米,拿过去她全部卖掉了。五分钱换一个小包,没钱的想吃可以,用卡片(学校流行的一种卡片)换也行。开始她不准外婆告诉我,可我听说后,心中窃喜,小小年纪有这种经济头脑是好现象啊,于是找她谈谈:
“你这样卖给同学你不怕别人说你太想钱了吗?”
“是他们自己贪吃,我又没有说要卖"
“那同学之间你就给他们吃有什么关系”
“那我们也是花钱买的,为什么给他们白吃”
“好,你有这种想法我不反对,可是不能太过份啊”
也许是得到了我的许可,她的胆子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大了。前天打电话回去喜滋滋的告诉我说:她这个星期赚了十二块钱。原来她星期天回来买了十一包方便面,一块钱一包,拿去学校卖两块一包,最后一包她自己也很想吃舍不得卖,可是另一同学也很想要,她说怎么办,要不三块钱,你要我就自己不吃卖给你。就这样十一包方便面赚了十二块钱。
面对她兴奋的心情我真的不知道是该支持她还是打击她,还是保持沉默。孩子这么小有这种斗脑和相法到底是不是好现象
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篇短文: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对犹太夫妇带着一女孩流落到上海,此女长大后和一上海工人结婚生子,她的父母相继去世不久,丈夫也因车祸离开了人世,她无法面对这个给她带来悲伤的城市,带着三个成长中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刚开始全靠她一个人起早贪黑卖上海春卷过日子,她总是想自己苦一点累一点没关系,不能苦了孩子。
然而隔壁邻居看不惯她这种行为,指着她两个大点的孩子说:你们为什么只能做寄生虫,难道不会自己赚钱为你母亲分担一些责任吗,她有义务要这么辛苦吗?刚开始他们都觉得很委屈,自己家的事为什么要别人来干涉,可是时间久了才发现,在当地大部份的家庭都是实行按劳分配,只要有劳动能力的都会尽其所能的赚钱,孩子们在学校也看到了各种赚钱的渠道,于是,大儿子开始把春卷从母亲哪里批发到学校去卖赚取差价,二儿子呢则在学校开演讲会,把春卷当小点心免费招待客人,收取门票,许多客人也有是慕名上海春卷而来。而小女儿比较缅腆,害羞,但她喜欢做糕点,因此闲赋在家时也做些小点心卖给两位哥哥。
后来在这位母亲的领导下,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由小餐馆到酒店,到开分店……
面对西方同家,对孩子的教育以及从小培养的这种经济观念意识,在中国来说不知是否行的通,更由及想到女儿上学的状况,在学习期间这样去赚钱到底是不是好现象,我感到纳闷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