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日 初遇“正面管教”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樊登读书会》听书《正面管教》,初听时记录了受益的三个点:
1.教育不是为了赢了孩子,而是为了赢得孩子。
2.父母学会放下面子给孩子道歉。
3.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有价值感、归属感。
这时的我对正面管教的理解懵懵懂懂,也正是这次听书让“正面管教”四个字在我心中留下了一颗种子。
2018年5月9日 改变源于它
今天孩子四处扔玩具,我因为工作的忙碌没忍住对她大吼大叫,孩子还顶嘴,愤怒之下把孩子打了一顿,然后独自回到书房打开手机,「樊登读书会」的App再次吸引了我,忍不住回听《正面管教》,手机的听筒里传出:
1.把错误看作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先要让自己冷静,其次要说出孩子的感受,最后要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2.作为父母,我们给不了孩子我们没有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请你努力成为你希望孩子成为的人。
冷静后的我,被这两段话戳心了。
打开房门,紧紧抱着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对不起宝贝,妈妈不该打你,妈妈知道你很难过。”
孩子用两只小手抱着我抽噎着说:“妈妈,没关系。”
那一个瞬间我哭了,泪水里有过去打孩子的懊悔,有心疼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有想与孩子好好相处的决心,更有一种努力提升自己的恒心。
2018年5月13日 知识解决问题
昨日孩子兴奋得很晚才睡,今早为了起床痛苦挣扎,好不容易生啦硬拽把孩子送去学校,一天的心情都被整个早晨的乌云笼罩着。
时隔不久,我购买的《正面管教3—6岁》书籍到货,我迫不及待浏览了目录,看到终结就寝时的争斗一章节就一头脑钻了进去,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番,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日常惯例。
当晚经过与女儿的一番商量,我们制定了睡前惯例:洗澡—准备第二天的衣服—冲牛奶—讲故事—亲爸爸妈妈—晚安睡觉,并将其写在纸上帖在墙上。这晚孩子一步步按照自己制定的惯例「我提示了几次」执行很快入睡,随后每天日以继日的坚持,孩子入睡不再困难给我带来太大的惊喜。
2018年5月14日—2018年5月18日 学以致用
知识帮忙解决现实问题这事让我把此书视作宝藏,空了就拿出来翻阅,这几日我似乎找到了此书的核心点:解读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
四种不良行为:
寻求过度关注:比如孩子在你做事时嗯叽、哭闹
寻求权力:比如你让孩子安静,孩子偏不
报复:比如孩子摔东西来报复你对他的打骂
自暴自弃:比如孩子遭受失败慢慢放弃自己
这四种行为背后都有孩子对我们发出的信号,它们依次是:注意我、让我帮忙、我很伤心、别放弃我。
我们能做的是多鼓励孩子、多拥抱孩子、多对孩子说“我爱你”、多让孩子参与家庭任务、多表达和倾听孩子的感受,让尊重、信任和爱时刻环绕在家中。
当我用无条件的爱替代吼叫、惩罚,同时去解读孩子的不良行为后,我发现孩子慢慢放下对我的敌意。
当她哭闹时一个拥抱可以让她告诉我哭闹原因;当她和我一起制定规则时,她不再轻易违反规则……
虽然孩子时常犯错,但我深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改变需要耐心陪伴与等待。
2018年5月19日—2018年5月31日 延伸思考
本书的“家庭会议”一章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理解的家庭会议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解决问题、头脑风暴的短暂而有趣的会议。
自此我遵循书中的提示:时间不宜过长、使用特别信号、做记录、运用“发言棒”开启了每日10〜15分钟的家庭会议。
最初开启家庭会议是为了解决孩子爱哭闹、吼叫、不分享的问题,简称「约法三章」。
随着会议的展开小红花制演变到如今反思、游戏、家务活三个项目,之所以有所改变是因为我在不断试错中摸索前行。「带有奖励制度的会议会让孩子过度在乎结果因此取消了它」
从实验至今,很高兴孩子爱上了我学以致用的家庭会议,这于我而言是教育路上的莫大鼓励。
2018年6月 开阔思路
书中有一个点提到家务活,当时回去让女儿做家务,女儿摇头不干,这可让我有点不满,后来我经过思考选择用“抓揪”的小游戏激发孩子对家务活的兴趣:
即我做了四张纸条,每张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孩子抓到什么就鼓励孩子认真去做。
连续大概十天左右的时间,我发现孩子在游戏中不再排斥做家务,甚至现在每天都问我:妈妈,今天我能帮你做什么呢?
这让我充分相信:与其强迫孩子做不如头脑风暴一个有趣的环节去引导孩子慢慢去做。
综上所述是我以日记形式来记录本书带给我这一个多月的所思所想,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正面管教】,我认为是:用爱、尊重、思考去温柔而有边界、和善而坚定地教育孩子。
从中收获的正在用的教育工具:
1.积极的暂停:让孩子自己用玩具布置暂停区,不是惩罚之地而是冷静之地『这个方法我用过,如果有的孩子不喜欢,可以和孩子试着一起深呼吸』
2.问启发式问题:你感觉如何?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
3.有限制的选择:你是过5分钟睡觉还是过10分钟呢?
积极地倾听、表达感受的语句练习:我感觉XX因为XX,我希望XX…………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让我和孩子深深受益,当朋友圈每天很多朋友问我:“你看的什么书?你怎么做到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更多的思考是我能否在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同时为他人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