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她想起那只曾经优美地降落在一摊树脂里的苍蝇,也许它误以为那是蜂蜜,也许它从未见过树脂。当它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时,已经太晚了。它挣扎扑腾,然后沉陷,最后淹死。
——《无声告白》
情节从李家的二女儿莉迪亚失踪展开,由这个点延伸出一条线,将许多跳跃的情节,穿成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亦回味悠长的故事。从我的角度看,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家族三代人,也通过这个家族,反映出了一直存在的种族问题,以及人的本性向往的生活方式的问题。也恍然明白,那些所谓冥冥之中注定的结果,如果往前推算得够多,其实都能找到那个因。
詹姆斯是个被生在美国的中国人,父母大概是早年逃难去的美国,后来因为他有了在美国上学的机会,他们就留在了那里。那里很少有除了白种人以外的人,所以他从来都不是他们中的一份子,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像异类,他拼命地学习美国文化。后来在哈佛读了七年书,成绩优异,却没能留校,转而去了一个“小地方”当大学历史系的教授。被自己的女学生拿下,一个土生土长的,被母亲养大的,却不认同母亲生活方式的,在那时男性当权的医务界渴望做一名女医生的美国人。后来他们结婚,他的妻子玛丽琳因为家庭不得不放弃自己医生的梦想。
只因为他们的二女儿莉迪亚遗传了父亲的黑头发和母亲的蓝眼睛,詹姆斯和玛丽琳就把几乎所有的爱和期待放在了她的身上,给她巨大压力的同时也忽视了其他两个孩子内斯和汉娜。而詹姆斯因为自己总是被孤立的遭遇,惧怕这也会发生在他的孩子身上。在我看来,受到歧视是会有的,但这只是一方面,更多是因为他的这种情绪和观念,无形中放大了这个问题的存在,让他的孩子们一边逃避,一边不得不面对。长久以来,莉迪亚为了让父母开心,活成了父母喜欢的那样,当她终于开始发现自我的时候,却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之中。内斯是唯一一个可以理解她心情的人,她把内斯当成救命稻草,而他却一心只想考上哈佛,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逃离这个各怀心事的,有着“奇怪平衡”的家。
作者用细腻的文风,细致地描绘了这个家里每一个人的秘密,他们看似不同,却都互相依存。他们的内心都有强烈的对于自我的、梦想的追求,却因为这个家庭对彼此的牵绊,无法去履行,甚至会因为这份压抑,失去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为什么我读这部小说,后来很多处都有头皮发麻的感觉。因为虽然我知道,人作为群居动物,生活在群体中,会受到别人的影响,是自然的,却从来没有仔细想过,全然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生活将会是那般令人窒息。赶紧想想,自己是否活在了别人的阴影之中?好像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为此非常痛苦过,那种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却因为过于受到外界影响而无法感知到自我存在的感觉非常糟糕。现在,我把这种痛苦的根源,归结于自己没有一套完整的,可以支撑我们立足于这个世界的体系。
想到《芳华》里的男主刘峰。剧中他的定位是一个好人,事事为别人考虑,所有人有事都爱找他,却不被人感激。受伤跳不了舞,组织上觉得愧疚,给了他提拔的机会,他却因为爱上了与自己身份不匹配的姑娘把机会转手让给了别人,也因为如此,可怜的人儿被下放了,遇到战争,还失去了一条胳膊。改革开放后,装着一只假手养家糊口,老婆觉得没人陪,跟着别人跑了。
电影散场时,我陷入深深的惆怅,为那个年代的无奈,为剧中人求而不得的人生。可是转念想,就刘峰而言,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如果当初不那么儿女情长,兴许结果就会好很多。不过好就好在,这个人物还是个知足的典型,他没有为自己感到不公,没有因此而愤世嫉俗。他拿自己跟死去的战友比,认为自己在他们面前,没有资格说自己不好。何小萍也是,即使命运不公,却一直葆有一份纯粹。
他们都是可以说服自己的人,所以最终能得到一份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能说服自己的人,就是自成体系的人。所以与其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倒不如说,祝愿我们都能早日有勇气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都能有智慧去建立自己的体系。毕竟最难的,是任何事情上都能与自己和平共处,在任何时候都能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