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而真实的人间道理是:
做任何事,当我们要达到90%的程度,往往只需要花20%的努力;
而要将最后的10%也掌握在手中,往往是把剩下的80%努力也未必能成功;
甚至,当你千辛万苦走到99%时,面前的1%却需要你120%的努力。
就像我们自己去登山。
登个一两千米的,那是90%的人都能去的,这些山气候温和,景色秀美,我们撑破天了披个冲锋衣,踢一双登山鞋,加上一点点体力,或者带个手杖,差不多就够了;
若是挑战一下,登个五六千米的,咱得考虑你有没有高原反应,做好登山计划,得把不同山段的衣服备好,甚至要搭个帐篷吃个饭,甚至连撤退方法和路线都提前规划好。而这些山往往地势险峻,气候开始不管人的死活,景色说好不好说坏不坏,但至少你知道,这样的景色,能看到的人并不多。
那要是想把珠穆朗玛峰也征服了,成为那绝无仅有的1%,你得冒着生命的危险,你得抱着必死的决心,你得依赖大量的专业装备和知识,以及你强健无比的身体和无惧一切困难钢铁般的意志……这些都是你平日里通过极大的努力才能换来的。
……
学过地理的各位应该都很清楚,海拔每提升1000米,气温下降六度,空气密度下降4%~9%(越高下降得越快)。5500米海拔以上,就算地面温度30度,这里也是0度,空气的密度也低于地面的50%,大部分人都无法久留,出现严重高原反应。
而无巧不成书,书山这座“山”也是有海拔,会缺“氧”,有“高原反应”的。
解决的方法包括:休息,补基础,学习更多同水平知识,暂时降低难度……
和真正的高原反应解决方法差不多:休息,锻炼身体,在同海拔的地方多呆一会儿,暂时撤退休整……
才不是随便拿出来和你们吹牛皮的。
不如说,自然规律的不可动摇性,往往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
我们也不是非要争那1%。
但有一个事实是,当你是一个15岁以上的中国公民时,高中毕业,你已经是人群中超越69.4%的存在;如果你走进本科大学,那便超越了92~94%的人。
虽然我们未必攀登,但我们也把后面的高峰看完:读硕士,就是99%;再往上,博士,大概是0.01%~0.1%左右;博士后由于过于稀少,在人口普查中甚至难以查证,所以没有算进统计范围内。
回过头来看看,要突破这90%,其实只要20%的努力达到90%,然后再用60%的努力再冲一冲,也许就到了。
而当我们发现自己好像用尽一切方法都无法达到90%的时候,不是去承认自己不是这块料,也不要去质疑自己的努力,而要考虑方法对不对。
就算是登山者,那也是要依赖专业的知识和装备,不是一腔热血和强健的身体就能做到的。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合格优秀的教辅机构,也是“物”的一种。
而且是最专业的那种。
我们不仅教孩子登山,还教孩子如何自我锻炼,如何选工具,如何规划路线,如何避险,如何把精力和资源都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
也就是,怎么把钱都花在刀刃上。
……
最后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倒在半路的,都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人;转头离去的,都是以为山上的人就不是肉体凡胎的。
就算我现在站在山顶上,你把我衣服一脱,氧气罩一摘,大概率我人也是秒没的。
也不是这个世界不拼天赋,而是天赋在真正的漫长征战的旅途上,不过是无数因素中稍微起眼的一个小点,顶多只是让你起步快一点,却远不能决定你能达到的终点。
利用你能利用的一切,做能你能做的一切,这才是把所有因素都掌握在手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