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着邓丽君委婉动人的歌曲长大,“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
虽然家里买不起书,我还是很喜欢看书。有两个当老师的亲戚,我最喜欢到他们家做客。大人们闲谈时,我可以和他们家的姐姐们一起玩,如饥似渴地看书。我隐约记得看了几页《城南旧事》,正看到起劲,妈妈要带我回家。我只好恋恋不舍的放下了。再去表姐在做客,我问起这本书,她告诉我是借的同学的,早已经归还了。
童年很快就过去了。长大成人后有很多事情忙碌。我在为儿子选购童书的时候,惊喜的发现了《城南旧事》。就把它买了回来,却忘了当时吸引我的内容,只是倍感遗憾的心情难以忘怀。再次打开书本,怎么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与心情。
跟随着儿子成长的步伐,探究中儿童心中的秘密。我越来越感觉到“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大家都一样”,上周我终于抽时间认真阅读了这本小说,让我穿越到了作者的童年时代。
作者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当代女作家。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23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人、物、景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精神上的故乡之一。《城南旧事》是她的代表作,他的一生创作颇丰。有散文集《冬青树》,有小说集《春风》《烛心》等,1998年荣获“20世纪华文终身成就奖”。
《城南旧事》,以作者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会馆门前的疯女子秀珍、小伙伴妞儿、出没在荒草丛中的小偷、暂居家中的兰姨娘、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妈、严厉地父亲。一共分为5个部分,他们出现在英子的童年,陪伴着他成长,然后又悄然离去。
就是这些离别触及了英子的内心,让她逐渐成长,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用童稚的双眼, 向人们展现了生活总的悲欢离合。用说不出来的天真,道尽了人间复杂的情感。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返。东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儿,她再也不会做了。再次看到了骆驼队的时候,她写了小说集《城南旧事》。她默默的想,慢慢的写。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城南旧事》诞生了。
作品并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是那样的不疾不徐,慢慢回忆,细细品味,其中的童年趣事。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年追名逐利之心。读后感觉到了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字里行间,还学习到了名著人物形象的塑造。
1、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评价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人物是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小英子:天真、善良、有自己的想法、富有同情心。小英子并没有因为家人和邻居说秀贞是“疯子”而害怕、冷落她,她对秀贞充满了好奇,想方设法地了解、接近她,饶有兴趣地听秀贞讲她的故事,她的悲伤。她对秀贞和妞儿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在发高烧,下大雨的情况下坚持让她们母女二人相认,还偷了妈妈的金镯子送给她们,支持她们去寻亲,追求幸福......
2、学习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文学作品总是要反应生活的复杂性,人物的刻画也是如此。一个人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需要体现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才能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可信。
小英子:机智、狡黠,父亲:严厉、慈爱。小偷:是好人,也是坏人。
暂居家里的兰姨娘引起了父亲的暧昧,母亲的地位岌岌可危。小英子对兰姨娘由喜欢到讨厌。刚好遇到了曾经讨厌的德先叔,她别有用心地做了一回月下老人,为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直到他们离开时,主动宣布关系。他的父亲后知后觉,既疑惑,又忧伤,既有祝福,又有不舍。
小英子有一次因为晚了不想上学,父亲用鸡毛掸子从床头打到床尾,从床上打到床下。上学后却贴心地为她送去夹袄和铜板。
小偷家境贫苦,为了供养学习成绩优秀的弟弟,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已做了小偷。却担心小孩子认为他是坏人。体现了小偷的无奈与挣扎。
人到中年,走过风风雨雨几十载。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回忆昨天,活在当下,展望未来。回忆起昨天的时候,最让人难忘的是我们的童年,我们的童心。无论是欢喜与苦涩,都温柔着我们的心田,照亮着未来的道路。心中有童心,时时都是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