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人因一场恋爱治愈了童年,不幸的人则终生都在治愈着童年。
我们每个人一生至少要经历两次“诞生”。
第一次是从妈妈的子宫里出生。子宫是婴儿完美的居所,离开这个居所,是一个痛苦的分离过程。但这个痛苦却换来了一个新的生命。
第二次是恋爱。我们一生中会与许许多多的人建立许许多多种关系,但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只论亲密度,亲子关系一点不比恋爱逊色。但是,亲子关系是天赐的,好父母也罢,坏父母也罢,我们没的选择,只能接受,而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也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希望恋人能扮演我们的理想父母,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这个模型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是人格成长的最重要一步,也是与家分离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恋爱治疗没有获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爱与分离这一对矛盾的关系。
恋爱,其主要意义不是让我们找到一个能黏一辈子的伴侣,而是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伴侣是另外一个和自己一样独立、一样重要的人。并且,我们还深深懂得,这两个相互独立的人,又能无比亲密地相处。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自己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我们也知道恋人也需要这种无条件的爱。恋爱过程没有完成前,我们彼此将对方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我们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对方理想父母的形象。但结婚仪式完成后,理想父母回归到了现实,我们不再扮演彼此理想父母的形象,不愿意再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少数时候,一场恋爱会自动拯救一个人,这是爱情为什么被奉为伟大的深层原因。但是如果真正想得救,我们自己必须去努力。
荣伟玲说:“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生命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我们能作选择。而恋爱,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完全交给潜意识去指挥,努力去救自己、救恋人,那么我们每一次恋爱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治疗机会。”
要想达到这一点,除了要学习无条件的爱,也要学习分离。恋爱是与家庭分离的最后一步。因为恋爱关系是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复制,所以恋爱关系也尤其难以“分离”,恋人分手带来的痛不亚于童年时父母与我们的分离所带来的痛。
恋爱的分离一样具有杀伤力。虽然我们现在懂得了合理与不合理,但因为恋爱首先是对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在情感上和童年一样不想理会合理与不合理,我们只看到了一点:“他不要我了,像爸爸一样”或者“她不要我了,像妈妈一样”。
建立关系很难,因为另一个人是不可控的。发展理论却很容易,因为这完全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知道,只要付出了就会有结果,你对未来可以预测,但关系却是不可预测的。
恋爱不仅是一种治疗,也是一种尝试。我们在尝试寻找符合自己理想父母形象的对象,我们也在尝试是否与恋人真的合适。不分青红皂白地非要黏在一起,只会增加生命的痛苦,只会让我们不断重复童年的错误。
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的生命中充满着错误,而恋爱是一个修正的机会。以前有一个不爱自己的爸爸,那么,我一定要找到一个和爸爸类似的男人,让他爱上我;以前有一个爱自己的妈妈,那么,我一定要找一个和妈妈类似的女人,她会好好爱我┈┈
我们心里都藏着一个梦想:重复童年的幸福,修正童年的不幸。但问题是,无论我们选中的是怎样一个理想父母,那只是我们的投射。或许,对方真的是非常符合自己理想中的父母的形象。但是,对方有过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他也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父母形象,而你却未必符合。
即便一开始以为彼此符合,日后我们也必定会发现,对方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
生命告诉我们: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如果知道这一点,我们就能真正明白,整个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模一样的独立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