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等。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一是传媒组织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接触,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有效的反馈渠道,受众对媒介组织的活动缺乏直接有效的反作用能力。)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才能保证人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2.社会协调功能。传播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美·1959《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
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通常伴随着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的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与拉斯韦尔的“社会协调”一致。
3.社会文化功能。与拉斯韦尔的“社会遗产功能”相对应。
4.提供娱乐。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1982《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
把环境监视、社会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范畴;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
此种分类法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一定确切,重要贡献是明确的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只要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焦点,获得社会地位。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接触媒体来代替社会实践。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会不知不觉失去社会行动力。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于发展过程
近代大众传播 的起点,应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廉价“便士报”的出现(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
特点: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生活;发行量大;读者面向普通大众;广告收入成为主要财源。
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改变。
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19世纪30年代以后,电子媒介出现。
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提供娱乐······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
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包括四个要素:客观环境本身;人对环境的认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传统: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客观环境
大众传播: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客观环境
(二)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环境。
(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李普曼“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日本藤竹晓“信息环境的环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