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哪些谋生能力是永不过时的? 》这篇文章中,大叔曾提到我们要长期练习的三种能力,写作能力、产品能力、引流能力,大叔一直都围绕着这三类能力去不断提升自我。
今天收到了《流量作战地图》,在打开地图的过程中,有了一些对于学习的思考。
首先地图是这样:
看到了,那么大,我得放在地上才能铺开全貌。
然后,怎么看,怎么阅读?
——用望远镜。
什么?这其实是开玩笑的,怎么可能!
我站在地图跟前,思考了许久,这么大的一幅知识地图,我要怎样才能学习、理解、吸收呢?
刚好前面一周学完了《卡片笔记写作法》,脑子里很快就想到,我应该拆开它,用剪刀,对的,是剪刀!
至于后面怎么剪、剪成什么样子了,有机会再分享给大家。
今天思考到的重点是,我们对于信息处理的逻辑应该是什么?
以知识地图为例,因为它太典型了。
首先,从外观去看,它是已经整理好的一份“惰性清单”,里面包罗万有,你看到以后通常会直呼“牛逼”,然后你就可能会把它先放一边,有时间再仔细看。这是你我常有的习惯吗?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说到:如果读者只是从网上浏览别人分享的本书书摘,这种不是自己的理解,有没有语境的干货,很难形成自己的知识、情感、实践层面的结合,这就是教育学说的“惰性知识”,难为己用。
站在编者的逻辑,这些知识是自上而下编排的,非常系统,非常有条理。
但是站在学习者逻辑,信息不对称构成的是,我们对于里面的信息,其实还停留在看得懂是什么字,但连起来就不懂是什么意思了,这是自下而上的思维习惯导致的,没有对与错。
因此,大叔想到了把它们“剪开”,其实不只是形式上的剪开,而是要让它们实现信息的拆分、重组,进而结合配套的案例、解释以及个人的经验、认知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产生具有生产力的实践。
学会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因此,我们对于不同信息的获取、处理,都需要先把理解的难度降低(如拆分、简化、提炼要点等方式结合),让自己不要迷失在茫茫的大海当中。
365天思考 / DAY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