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我改变原先每日清单手写习惯,开始使用时间管理app的第一周,也是开始把阅读时间挪到早晨的第一周。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早两个钟起床让我多了很多独处时间,这也是我觉得我一天中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这段时间脑子比较灵敏,我选择阅读或者码码字,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一天24小时却感觉比以往都要长,这种快感太爽了!
工作:
本周处于月中下旬,peak time还没开始,工作量没有很大,所以每天实际工作时长大概是4~5个钟。工作时使用了番茄钟,并对每项任务进行番茄钟计时,这种方法一是在工作时间可以集中注意力,避免了工作中途频繁翻看微信等社交软件;二是当所有工作完成时可以回顾所有任务的各自用时时长,然后就可以去总结一下花时间比较多的任务的原因,以便在以后做出改进。
从这周的统计数据看,中途看微信聊天回信息的次数减少了许多,因为使用着番茄钟,只要还在计时的25分钟内就会自然的提醒自己要专注先做完手头工作,同时也确实发现了很多消息并没有必要秒回的,等25分钟过后就会有5分钟的休息时间,休息时间站起来喝口水走动走动,还解决了办公时久坐问题,然后再回手机信息完全可以。工作效率提高了很多,多余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别的事情。
生活:
以前用手写记录每日清单没有按照"四象限"区分任务的优先级,经常会出于本能在做完工作之外会优先选择完成一些零碎的小任务,导致部分的计划推迟了好几次。这周用app也比手写省了一点时间,一些偶尔才想到的待办事件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并且设置提醒,这样一天下来也没有把零碎的待办事件落下。而且app还有一个打卡功能,打卡嘛如果纯粹靠每天的自我意识显然督促效果没有那么好,而手机打卡因为每天能够看到打卡的累计天数,把坚持结果可视化了,看着蹭蹭蹭往上加的天数成就感更强了呢。
为了不单是记录每日任务清单,还要记录一天各项事物的用时情况,我使用了atimelogger, 每次比如睡眠、用餐、阅读就打开计时,基本把一天会做到的各项活动都分类计时,一天下来可以生成饼图去分析我一天的24小时都用在了那些地方。从这些数据中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日常玩微信刷微博感觉好像用的时间不会很长,学习的时候自我感觉已经用了挺长时间了,可是一看计时数据对比发现,其实学习时间还明显少于娱乐时间,所以看到这些结果我第二天就会有意识的去减少社交娱乐app的使用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安排在阅读学习上,一天下来会感觉24小时使用的还算充实
学习:
这周的总学习时长都增加了不少,英语听力在这周每天保持着40分钟左右,阅读时长日均30分钟,已经读完了《华为工作法》,并完成了两篇读书笔记。这在以前,完成的速度绝对没有这么快,读书笔记通常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推迟,所以经常因为推迟了太久了,书的内容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最后就写不出来。。。
现在会把读书笔记放到高优先级的位置,因为想要赶紧把有用的内容记录下来并且对照反思日常生活该如何用以实践,毕竟当看的真正用于生活并对自己有所提升之后,这本书才被最大化的利用了。
运动:
疫情期间不能外出运动,每天在家吃了喝,喝了坐,坐了躺的。明显感觉胖了一圈,为了复工能以正常的状态去见人,已经开始控制饮食和做少量运动了,每天微运动打卡。微运动就是每天给自己定的量不多,主要是为了先让自己动起来,过去的经验告诉我,开始才是最难的,而一旦开始做了就不愿轻易停下来,按照微习惯养成法来做,减轻完成难度,提高总完成度。
小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