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衡器的使用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而兴起的,在先秦时代,各个诸侯国各有各的衡器,十分混乱,直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目前国内市场上既有传统的市斤制度也有公斤制两套算法并用,对于成本的控制和利润的核算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在非洲大陆的某些露天市场里,衡器却并不通用。
笔者曾去非洲中南部的赞比亚工作过一段时间,日常工作之一就是采购。虽然当地也有规模不小的购物中心,里面的蔬菜水果可以称重出售,但是价格难免比外面高出许多,于是不得不去外面的露天市场购买日常食用的果蔬。
来到市场,发现这里的商户使用并不直溜的木材搭起许多歪歪斜斜的棚子来遮阴,里面玲琅满目地摆着各种各种水果蔬菜。
番茄通常是论堆卖,五夸恰(当地货币,1夸恰大约等于七八毛钱人民币)一堆,每堆四个摞在一起(三下一上),如果嫌弃个头太小或者有瑕疵,买菜的人可以从别的堆里挑好的代替自己不满意的番茄。有时赶上天灾,番茄减产,一个大番茄的单价可达到5夸恰,之所以会卖这么高的价格是因为当地人做菜必须用番茄,无论是做肉还是做鱼,都用番茄提味,相当于一种调味品,按照司机的浅显“科学解释”就是:番茄too much blood(补血)。也就是说当地人迷信其鲜艳的红色,认为它能补血并带来活力。
大头菜论个,通常是三夸恰一个。据笔者早起去批发市场买菜的经验看,这些摊贩通常早上去固定的地点按麻袋回来,然后再按个零卖,可是不知他们怎么核算的成本和利润。笔者曾经为当地工人采购做饭用的蔬菜,由于大头菜比较耐放,通常会多买一些回来存着。这天上午,负责做饭的工人肯尼迪来要做饭用的大头菜和植物油,笔者看到厨房除了几个西红柿之外已经没有别的蔬菜,于是不得不驱车前往附近的露天市场采购。问过几家摊贩后,选定一家要价最便宜的就开始挑选个大的,不一会儿就挑了24个。结账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妈,她算不明白账。通常,买菜的人都会拿一个或者两个,付得菜钱也不过是个位数。这次突然来一笔两位数的大买卖,她直接不知道怎么算了。笔者无奈只好拿出计算器来算给她看:3x24=72夸恰。但是大妈却不相信计算器得出的结果,不得不去找其他年轻的摊主帮忙,结果还是徒劳,最后笔者不得不分批结账才算完成这笔交易。
当地市场有一种叫Chinese的蔬菜,其实就是小白菜(Chinese cabbage),一小捆一小捆的售卖。笔者虽然出身农村却是五谷不分,不知道许多蔬菜的长相。去买菜听到人家不停地重复Chinese,还以为是在说自己,为此困惑了许久。
中国人吃南瓜却不怎么吃南瓜叶子,当地人却采摘南瓜叶子用草茎捆成一捆(每家的数量不一样,有的人捆的多有捆的少),以一夸恰一捆的价格卖出去。
雨季前正是芒果上市的时候,按照笔者的理解,芒果应当是果农或者贩子去批发后摆摊来卖。打听过之后才知道,房前屋后的芒果树都是野生的,也不一定属于哪家,谁都可以摘。最绝的的远离城区的郊野有着大量的野生芒果,因为交通不便几乎无人采摘。而在露天市场上卖的芒果只要5夸恰一堆,这一堆可大可小,反正每个摊主的摆法不一样,至少也得十五个以上。笔者是北方人,对芒果这种热带水果十分钟爱,经常买来吃。美中不足的是野生芒果品种不太好,果核大而且果肉中含筋太多,无法加工成芒果干。
在雨季之初,野外的树林里会结出许多叫阿玛素库的野果,野果不大,形似龙眼,内有三颗像狗牙的种子,口感像极了国内的柿子,口感甜蜜但是略带点涩味。比较勤劳的人就会骑着自行车去郊外的树林里采摘,带回市场后用一大一小两个小水桶来卖,用大桶称的话是5夸恰一桶,小桶2夸恰。笔者很喜欢吃这种野果,不方便出去的时候就叫工人上班时捎一些,不过经常被揩油,花了许多冤枉钱还吃不到好的,到手的经常是人家吃了一路后剩下的。
除了水果蔬菜,当地的面粉也是可以拆袋零卖的,一袋玉米面要上百夸恰,买一整袋对家无隔日财的部分当地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负担。于是市场和小商店里就有很多摊贩用瓢或者小桶零售面粉,买面的人只需拿出几夸恰就可以买到当天所需的口粮,当然零买是很不划算的,要多花许多冤枉钱,但是许多当地人顾不了许多,明天还不一定有钱买面呢。除了面粉,食用油也可以用细小的塑料袋零售,每次买两夸恰的葵花籽油就可以做一顿饭。
由于商贩不使用统一的衡器,只要你货比三家总能找到便宜一点的东西。所以每当笔者以同样的价钱买到更多的东西时总免不了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