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在街道邂逅一名好几年未曾见面同事,上前和她搭话时,她一开口就问我:“你供养两个孩子上了那么多年学,有没有后悔过?”
听了她的话,我有点吃惊,难道她受了什么刺激?怎么一见面就会问出这样的话题。
还没有等我开口,她接着说:“反正我是后悔了,费尽心血,供养儿子上了那么多年学,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原来,她供养儿子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学位,儿媳妇是儿子的同学,和儿子是同等学历。两人毕业后,一起分到沿海城市的一所重点大学任教,这曾一度是她骄傲的资本。
可是,令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带孙子的事,她和儿子儿媳闹翻了。儿媳规定,只要他们外出,回家后必须把身上穿的衣服进行消毒处理,不然,不准他们接触孩子。
人老了,总有疏忽大意的时候。有一次,她外出购物回来,听到了孙子的哭闹声。她心里着急,忘了给衣服进行消毒,就直奔到孩子床边。儿媳见了,冲着她大发雷霆。儿子不但没有安慰她,还跟着儿媳一起指责她。
那一刻,她感到寒心极了。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养大,省吃俭用地送他上学,却没有想到,儿子的天平,完全偏向了自己的小家庭,对他们做父母的一点都不体谅。
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她和老公决定离开儿子的家,由他们出钱请保姆照顾孙子。
听完她的陈述,我觉得他们之间的矛盾,其实是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代沟问题。现代年轻人从小就接受新世界和新思想,而老年人固守自己的传统观念。当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时,便不可避免的产生出矛盾的火花。
但是,当矛盾产生时,做为儿子,就要充分发挥双面胶的作用,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的扩大化。在这一点上,同事的儿子做得有失公允。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变得自私、冷漠、唯我独尊,心他们只求索取,不想付出。
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双双都在大城市成家立业。这对夫妇退休不久,女的因身患糖尿病后遗症,行动不便,吃喝拉撒,全靠男的伺候,日子还能勉强维持。可是,男的却患了不治之症——肺癌,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夫妇双双得了重病,需要亲人的照顾,可是两个儿子离得太远,鞭长莫及。男的做了手术后,勉强可以下床,又担负起了照顾妻子的义务。
每天看到男的顶着一头白发,拖着瘦弱的身体,在校园里进进出出为他们购物时,让人心酸不已。
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孩子们正是干事业的关键时期,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长期照顾病重的父母。
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对他们的父母进行妥善的安排。也很少看到他们抽空回家看望他们病重的父母。这难道不是自私的表现吗?
前几天,头条号上有一则题为《中国妈妈被弃美国机场》的新闻:一位81岁的中国老人已经在亚特兰大机场停留了三天,而她的女儿和外孙女就在亚特兰大。据了解,老人独自一人将女儿个外孙女养大并送出国留学,还为了外孙女上大学卖掉了北京的旧居。
但老人随女儿移民美国之后,却遭到美国女婿的嫌弃,女儿和外孙女也很冷漠,把老人一个人丢在他们搬离了的空屋子里,使老人无法生活。
心灰意冷的老人想回故土,她央求外孙女给她买了11月6日的机票,她一刻都不愿意在空屋子里待,在11月3日乘车到了机场。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老人顺利回到了国内,寄居在了朋友家中。对于记者的采访,她坚决不肯透露女儿和外孙女的信息,她不想打扰她们的生活。
都到了如此的境地,老人还用她那颗宽容的心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这位老人,为了女儿和外孙女,倾其一生的物力和精力,最后却落得了如此下场。
这一个个摆在眼前的例子,不由让我回味起同事的那句“供养孩子上学,你后悔过吗?”
如果把同样的问题,摆在那对面临困境的夫妇和被弃美国机场的老母亲面前,那对夫妇是否会考虑留一个儿子在身边?这位中学教师出身的老母亲,是否会在国内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他们内心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遭遇,给我们这些即将步入老年的人敲响了警钟——不要一味盲目地为子女付出,一定要为自己留条后路。
即将步入老年的我,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也刻不容缓。我的儿子大学本科毕业后,留在了外地。女儿研究生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我们身边工作。
我和老公退休之后,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选择春秋两季在儿子身边生活,大多数时间住在老家。无论在那里,都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在供养孩子上学的问题上,我们从来没有产生后悔的想法。
“供养孩子上学,你后悔了吗?”这看似唐突的问题,如果你仔细体会,也有一定的道理,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