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中医慢郎中”,其实这是对中医极大的误解。
老师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从不使用抗生素,单用口服中药,多能在1~2天内解决发热,3~5天内完全治愈。
近期治一患者,即使前2剂药并非完全对证,仍然用5剂药完全治愈。
原案整理如下。刘某,女,25岁。2010年3月8日初诊。
昨日夜归受凉,晨起出现发热,体温38.6℃,伴见咽干、乏力,恶寒不明显。
告之应从少阳论治,处方:柴胡18g,黄芩12g,苍术12g,牛蒡子15g,生甘草3g。1剂,水煎服。嘱药物热服后盖被休息。
当日上、下午分2次服完1剂药,发热即退,患者已无不适。不期次日中午发热又复,咽干咽痛,不思饮食,周身乏力。
老师分析热复的理由,以“食复”可能性较大,同时可能有残余之热邪。
处方:连翘15g,牛蒡子15g,桔梗12g,炒莱菔子12g,蝉衣9g,生甘草3g。1剂,水煎服。
药后食欲稍好,仍有发热,次日(即发病第3日)请老师当面诊治,刻下症见:发热,体温38.6℃,不恶寒,咽痛,不喜饮,纳食一般,大便尚调。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查:咽部充血,双扁桃体充血、肿大Ⅱ°,表面散在脓点,咽后壁淋巴滤泡散在充血、肿大。
辨病为急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辨证为肺胃湿热。
治以清化湿热、解毒利咽为法,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处方:藿香12g,白蔻仁6g(后下),生薏苡仁15g,滑石18g(包煎),通草3g,石菖蒲9g,黄芩12g,连翘15g,桔梗12g,浙贝母12g,射干15g。3剂,水煎服。
服药1剂后微汗出,热退。3剂服完,诸症俱失,痊愈。
按: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可能是很多学用中医者对脉诊的感觉。
学医之初,总觉得舌诊、脉诊比较模糊,主观性强,不如西医那些检测指标、数字具体、客观。
部分带教老师也不太重视舌诊和脉诊,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化验、检测单。
跟老师临证,每见他凭一脉象或凭一舌象出方,或凭一脉象或凭一舌象否定某一方证。
本案前2诊辨证没有舌象、脉象的参与,第3诊老师凭一黄腻苔外加脉濡数,即断为湿热内阻的甘露消毒丹证,全然不去理会具体病与症。
当然,前2诊的疗效不太满意与没有舌象、脉象的辨证支持有关。
老师临证特别强调辨别外感、内伤,分清伤寒、温病。
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强调对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诸辨证法分别择善而用。
而处方时,老师对经方、时方或单用,或合用,或次第用,灵活而无偏好、执滞。
正如本案中,初诊经方,二诊、三诊又为时方。总以方证对应为旨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