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Listen雷森21
偶尔会读书,中国人的书,外国人的书,
而但凡读书也多多少少会有见解想要有所“发表”,
或者自己多想一想,或者写出来分享给大家,
于是,表达的能力与见地,也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考量,
可以说是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也可以讲是见山是山、见山又不是山,
不同的读法,就能读出高低深浅。
无论是中国古人的书、还是国外古今的作品,
如果有一位或者共同几位高深、博览的人士、老师,
细心、负责的编写,就能呈现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你就可以从中,较容易的读到、认识到一个更真实、且贴切的书本内容,
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真相”,
引人入胜就是这样一种感受。
这时,一本好书如果有一位好的“翻译”就特别重要,
不论我们以怎样的资讯,认定到了一本好书,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会对其产生出一份高期望,
这份高期望之中,我们更多的会关注它的表达与内核,
是否在读起来时更能迎合到我们自己内心的澎湃,
而非常之少的会去调整自己的内心,
正视自己的认知与智识能力,是否有足够本事把一切作者要表达的细节发现和感悟出来。
我们每一位普通的读者,不是古文高手,也不是外语高手,
对任何一个作者、时代、国别、地域、文明等等,几乎都不能够十分的了解和精通,
而万事万物之间,又会发生你意想不到的、或者看似无关紧要的关联,
所以阅读者会对作品及作者自带的过高的读感期望,
同时“翻译者”对书本宏观和细节的呈现能力,
二者就几乎能够全盘的影响、甚至能改变阅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了。
读好书,去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选书能力,
在越来越能够选到好书后,再在好书中见识更丰富的人与世界。
静处时,读一本本的小书,
在生活里,读社会这本大书,
走出家门,看不同景色的风格的书,
能体悟时,感理与情的大道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