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是父母上辈子的情人。
要说世界上最高级别的痛,非分娩莫属。但是一想到,这个世界居然有人愿意陪你一起同生共死,哪怕是分娩,也会成为回忆中美丽的风景线。你以生死相托,我必以命抵命。在和平时代,这或许是致于母亲,最美好最轰烈的浪漫。
但是经历了最初的适应阶段之后,宝宝就要向独立出发。开始尽情地从环境中吸收知识,形成与之趋同的思维方式,获取伴随终生的人格特征,包括语言,种族,信仰等等。
月子里的时候,爸爸抱着的时候经常冲他吹口哨,然后在整个月子里,他都嘟着一只小嘴,逗得外婆每次都笑,看啊,我家的孩子什么嘴型都会做了。(但是这个模仿到三四个月的时候会消失,有专家说这只是条件反射!)
长大点,每次洗澡,洗脸之后水溅满地,奶奶把他放在席子上,用地拖拖地,然后再用干净的布擦干。于是连坐都坐不稳的他,趴在地上,小手压在书或者纸,来回地擦。
我和爸爸经常在他面前看手机,所以每次把手机放在他身边,他都好奇地爬过去抱起来,又咬又啃。
他还对妈妈和奶奶的鞋感兴趣,每次别人一脱鞋,他立马飞快地爬过去,抱起来想要咬,但是一般都被制止了。因为常日趴在地上的他,坐在婴儿推车矮矮的他,看到最多最完整的应该就是大人们的脚和鞋子了。
婴儿从出生之后就可以无意识地学习许多知识,尽管他学起来丝毫不费力。伯尼迪克在她1948年出版的著作《文化模式》中提到,一个巴塔哥尼亚原始民族遗落的女婴被法国传教士收养,后来成为了一个年轻聪慧的女子,会两门语言,有着西方人的行为举止,有信仰,并在大学生物系学习,仅仅18年她就从石器时代跨越到了原子时代。
尽管宝宝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但是他不懂得分别好坏是非。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会呈现什么。
1965年,班杜拉设计了一个现在被奉为经典的实验。实验程序是给学龄前儿童观看一段视频,在这段视频里,一个成人对一个充气娃娃做出一系列不寻常的攻击性行为,包括用棍子敲打娃娃,朝充气娃娃扔橡胶球。实验分三组,一组儿童观看的是后来成人得到了奖励,一组看到了成人得到了惩罚,还有一组是既没有惩罚也没有奖励,即无后果模式。看完视频后,儿童单独被放进一个和视频中一样的游戏室,里面也有一个充气娃娃和打娃娃的道具。
实验结果是奖励和无后果模式下的儿童更多地模仿成人的攻击性行为。惩罚模式下的模仿行为较少,但是一旦给予奖励,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学习到的比实验中的要多得多。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坏的行为,无论后果如何,儿童都能从观察中学习了。而早于1965年,意大利的蒙台俊利就提倡弱化甚至取消惩罚。惩罚并没有帮我们从脑子里取消或者清除这些不好的信息。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要向孩子呈现恶劣的行为。
作为最亲密的家人,日夜朝夕相处,我们更加要尽力向他展示最好的自己。
奶奶眼睛晾衣服的时候老喜欢爬上窗户直接用手挂。我说了两次,但是她总是说看不清。后来我跟她说,她这样子,宝宝以后也会跟着学的。
“小孩子哪会呢!”她应道。
“连语言那么复杂的东西他都能学会,这点事情算什么呢?”
后来奶奶再也不敢爬上去晾衣服,而是把长衣服晾到房间里的窗台上,那个不需要爬窗。
宝宝爸爸在孩子出生的前,有一段时间,情绪极度低落。但是孩子出生后,每次面对孩子的时候,他总是选择笑,哈哈大笑或者微笑。后来孩子见到他的时候,多数也是笑的。
月子里的时候,宝宝外婆就对我说,多对孩子说话,多看着他的眼睛,这样孩子以后会开朗,这些我都照做了。我还戒掉多年爱睡懒觉的习惯,每天早早起床,练字或者看书。尽管每天都忙得透不过气,但是我依然在坚持,因为我想让宝宝看到的是另一个更好更美的妈妈。
宝贝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如果你在镜子里看到多是不满,怨愤,狂躁和不安,那么也许这个就是最真实的你。他虽然不善言语,可是心灵清澈干净,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都记在脑里,刻在心里。或许多少年过去后,连记忆也无处可寻,他还在重复着当年大人们愚蠢的错误。
每个宝宝都是天使,有一个如此高贵的情人,我们又怎么敢举止粗俗,行为不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