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毕业就回家过养老生活,有空就晚上吃完饭跟着老妈在家门口的大马路散步,然后在一旁默默听着各种中年大妈们对于孩子,家庭的故事以及各种八卦。
身为妈妈有的人担心孩子升学,有的担心孩子还没结婚,有的担心结婚的聘礼,有的担心婚后是否幸福,有的担心家庭经济,这世界上所有的人活着都在担心着点什么。
听完她们讲话我心情很复杂,因为在大学的象牙塔里感受不了这么多柴米油盐的烦恼,回到乡镇里,逃也逃不了,尽管家里人对我百般呵护,也很迁就,但还是会有一些价值观上的冲突。
不喜欢冷漠的城市加上各种原因,所以回乡镇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在各种别人的故事里总会感受到农村的各种妖魔化。比如女孩子过了25岁还不找对象是“怪物”,不结婚是“怪物”,结婚了不生孩子也是“怪物”,跟别人不一样打破习俗更是“怪物”,大概是年轻人受不了这些怪物论所以所以都出逃到城市了吧。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韩剧《今生是第一次》,男女主在协议结婚的时候,女主的妈妈写信请求男主答应一件事就是不管如何让女主都能坚持梦想写作,因为这是她喜欢做的事。
对于女主妈妈在信里的拜托,男主回答:
在他们这段婚姻中,能做的是不妨碍她去做选择,这是他能保证的全部。很抱歉,“我会让她幸福的,会保护她的,不是这种保证”。
女主妈妈回答说:回答得没有错,并不是结了婚就要把幸福交给对方,谁又能让谁怎么幸福呢?在这个时代,让自己幸福就已经够难了。互相不给对方添麻烦,这就很好了。
在我越来越丧的想法里,结不结婚,生儿育女这些事都是个人选择而不是义务,如果能让自己更幸福的话就去做,如果不幸福的话为什么一定要进去婚姻里逛一圈呢。曾经看到有句话觉得挺惊艳的,“有的人注定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不一定得参与到这个世界”,对于此生的愿望就是做一个让自己幸福的人,只要能让自己开心,在不伤害别人的底线下都可以做,但没有什么必须做也没有什么应该做,只有想做和不想做,自己的幸福不应该建立以及依赖在任何其他的人和物上。
大家都是第一次活也不怎么活得明白,又怎么能判定谁的活法更好呢?就像小时候觉得成年人和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但是长大后才发现其实有些人也活得稀里糊涂的,世俗的应该并不适用于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