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两天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魏老师的一句话: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自我教育,他的这句话是从德鲁克的“一切管理,本质上都是自我管理”内化而来,读到这句话,我醍醐灌顶,周身如触电般的感觉,我认为这可以当作教育的本质。
这本书分别从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的力量、如何与家长做好家校共育、怎样解决学生棘手问题、成长教育的细节和高手教师的自我修炼六个方面展开。在序言部分魏老师介绍了“新教师”的概念,新教师指的是与新教育的理念、愿景、价值观相适应的教师。新教师是有着自觉的文化根基去,并对教育拥有信仰的教师,新教师认为教育这个职业,对于教师本身而言主要不是损耗,而是发展,好的教育总是意味着师生共同发展,是高度重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命体验,并且认为自身的生命发展和学生发展必然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这种统一,集中体现为新教师所具备的超越性追求,即对意义感的追求,这种追求的本质不是牺牲,而是自由。新教师是通过不断的创造来发展学生生命,并在发展学生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以及新的可能性,他们不为奖赏,因为真正的奖赏,是自身的生命发展,是内在的深沉的幸福感和意义感。新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学习已经内化为新教师的类本能。他们致力于通过工作让知识活起来,通过学习让工作变得更有创造性,他们的学习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将各种学习予以整合。新教师渴望自由与创造,他们会创造会加入拥有共同愿景的、尺码相同的人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发展,切磋琢磨。我愿意把自己修炼成一个这样的新教师,而我也正在修炼的路上行走着。
魏老师认为教师应该需求自己的专业发展,他认为专业赋予人以自由。在发展过程中要倾听各种声音,但是不借他人来定义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要试图说服别人,而要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在这本书中,魏老师又一次解释了课程,课程当作名词时,实际上指的是课程内容,讨论的关键是“教什么”,侧重于程序性知识;而当动词讲的时候,则指的是“怎样去教”,讨论的关键是“应该设计一个怎样的过程”,侧重于程序性知识;当课程是人的时候,讨论的关键是“应该建构怎样的经验”,以及“我是谁”,侧重于策略性知识及自我认知。
魏老师认为设计一门课程,要形成一个闭环,好比是给农民提出一个任务,农民有了明确的目标:要产出尽可能多的粮食,以供来年食用。接着就会准备资源:农具的准备、种子的筛选、化肥的购买……不仅如此农民还要考虑把资源有效的整合起来,比如: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有了虫子怎么办,出现了自然灾害怎么办……他们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预期。课程设计也是如此,我们要整合课程资源,并且把这些课程合理安排运用,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
魏老师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着力培养“自我实现的自由人”,要培养孩子终生有用的学习能力。在学生开始上学时,必须用大量的故事,海量的阅读刺激学生的潜在可能性。
魏老师还提出了暮省,暮省的主要反思内容是事件,就是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学生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他认为好的老师一定要内外兼修,通过外部约束,逐渐达成内在的自觉。同时魏老师阐述了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如何利用管理手段和教育手段,在跟学生沟通的时候要注意“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做到只陈述事实而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要善于用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管理的手段解决问题。魏老师认为要想进入学生心里,要做到三点:1.走在问题前面,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测并做好准备工作。2.像谈恋爱一样教书育人。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去爱自己班级,爱自己的学科,爱自己的学生。3.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老师。要有同理心、同情心,懂的换位思考。
对于纪律的原则与管理方法,魏老师认为学生的行为问题可以放下两个观念格子里,一个叫人格教育,一个叫行为管理,人格只能教育,行为只能管理。在管理中要做好规则和程序,规则是告诉学生什么不可以做,而程序则是孩子学生应该怎么做。教师的管理就是要制定好程序和规则,并要坚持下来,加强巩固,最后让学生内化于心,形成一种习惯。
对于如何与家长并肩作战,魏老师也从微信群管理,与家长怎样正确交往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就是要尊重家长,并与家长制定并执行好规则。
高手教师的自我修炼,涉及到方方面面,不管是工作中还是学习中,都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教育,归根结底是自我教育。在修炼的过程中,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重塑,看似在教育学生,其实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重新实现自我教育,实现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成就,在专业发展的修炼过程中,做自己的修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