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济学家认为,1950年后出生的美国人是历史上第一代经历了终身向下流动趋势的美国人。《下沉年代》一书的书写对象正是这代美国人的生活:他们出生于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却遭遇传统社会结构的分崩离析。全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写起,纵跨美国历史三十余年,其中包括经济滞胀、石油危机、互联网泡沫、伊拉克战争、次贷危机、产生第一位黑人总统、占领华尔街等重大事件。
作者乔治.帕克以多年积累的人物追踪访谈,将个体命运置于美国当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梳理出一幅与发展相悖谬的图景:产业创新、全球化、后城市化……美国人终于被分割成不同区块。他们为自由而战也被自由拖累,他们共处一片土地却难以怀抱同样的热忱,不再理会“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的呼唤。这个国家曾有人口占比最大的单纯而稳健的中产阶层,现在他们不得不各自为战。帕克的文字是真诚的,苦涩艰难的经历被诚实地记录下来,一切才算没有白白发生。
书中追踪的一个名叫塔米·托马斯的俄亥俄州黑人女孩,在青春期亲眼见证了五大湖区的重工业疾速衰落。她拼尽全力挣脱原生家庭的不良习气,进入了通用汽车公司,原以为这就使自己一生有了保障,却眼睁睁看着昔日的“民主军火库”变成无人问津的锈带。
一九九九年,通用汽车将包括帕卡德在内的分厂整合成一家名为德尔福的独立公司。当时塔米每小时工资是二十五美元,每年包括加班费在内的税前收入是五万五千美元。塔米工龄已有十年,距离退休还有十三年,她业余时间在扬斯敦州立大学攻读社会学课程,预计退休时能够获得学位,她打算借以养老金去某个第三世界国家生活。可是变化来得太快了,二六年,德尔福宣布即将关闭,出售其二十九个美国工厂中的二十一个,削减两万个小时的工作职位。
于是,工人被鼓励一次性买断工龄(公司通过幻灯片向工人们传达了复杂的细则)。塔米买断工龄时获得十四万美元,她最后悔的是交完税付了生活费之后,没有将剩下的钱搁到银行做定期储蓄,而是交给一个亲戚去投资房地产。这个故事的走向我们绝不陌生。一开始每个月会收到些许利息,那些楼盘也都取了英国古典庄园式的好名字:阿什顿橡树园、国王路吊床园……然后,到了二八年,房地产泡沫破裂,亲戚跑路,她的养老钱就没有了下文。
塔米·托马斯式的惨剧不光见诸制造业,全球化的产业链已经拴住了各行各业。出身烟农的迪恩·普莱斯,走自主创业道路,沿220号公路做加油连锁店,到头来也被壳牌、BP那些跨国集团搞垮了。他气得发疯,在心底呐喊:他们应该是美国人,而不是“没国人”。
在“解体”的风声雨声中,普通人开始醒悟。退休军官的女儿凯伦·贾洛赫是坦帕中产阶层的一员,丈夫是她的大学同学,两人都是受过培训的工程师,生育了四个孩子,拥有一幢价值二十五万的房子。他们夫妇一向量入为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安排生活消费。可是她认识的一对夫妇,收入相对较低,名下却有价值七十五万美元的房子,这让她非常震惊。由于政府放松对银行的监管,次级贷款造成了大量畸形物业。二八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凯伦从联邦政府那里拿到了六百美元经济刺激支票,对此她并不感觉欣慰而是十分不安。她觉得自己这样勤恳老实地做人做事,却要去帮助那些随心所欲花钱的人,是不公平也不可持续的。
从政府这种举动来看,他们不再相信美国人的理想,即辛勤工作才能带来回报,以及量入为出的生活准则。她想起了古埃及的法老,法老想为自己的荣耀建造金字塔,向人民征税。罗马也是同样。现在,美国也正在发生同样的事—国家的凝聚力不在于拥有相似的价值观,而是方便捞好处。
一开始我不太明白,帕克追踪的那几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物,有何共通之处?后来才看懂,他们看似不同的命运都为“解体”做了注脚,无论贫富,亦无关种族,人们都陷入经济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持续风暴中。周围的一切都在沉浮变化,很难再找到恒久可靠的坐标以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但它似乎又并不局限于美国,而是展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连锁反应—科技发展、政治走向、行业兴衰,如何结结实实地落在每一个人头上。没有一片雪花能造成雪崩,但所有的雪花累积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雪球,无数雪球从高空无情袭来时,普通人靠什么来扛?
解体带给美国人更多的自由选项:改变人生或是接受现实,坚持到底或是逃离废墟,重新创业或是彻底认栽……书中写道:“输家经历了漫长的坠落才跌至谷底,有的甚至永远不会触地。”赢家则青云直上,“像充满气的飞艇飘上云端”。
帕克让大家看清楚一个现实:美国建制派已经无法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提供上升通道。精英人士认为每个人都应成为计算机程序员或金融工程师,在时薪八美元与年薪六位数收入中间没有其他工作,答案只在0与1之间。政府曾致力于推进全民编程,但编程能够救美国吗?
帕克借用在大银行工作的凯文·摩尔的话说,金融是胡扯,他从不认为它有任何价值。但事实上,健康良好的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都有利。没有华尔街的支持,硅谷的新兴产业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作者虽然对华尔街精英殊无好感,但一方面狠扒他们的外衣,一方面倒也不忘提示不同的声音。
在描述占领华尔街的场景时,他特别注意到队伍里有两名中年男子拦住一个抗议者,他们带着浓重的俄罗斯口音发出奚落,劝抗议者转投委内瑞拉那样的国家。可见,有人既不喜欢华尔街,也不喜欢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
有人说《下沉年代》这部作品像是没有终结篇的超长美剧。但是,所有的美剧都是在寻找一个拯救大众的英雄,而这部作品中的人物,他们是自己的英雄,除了自我拯救之外,他们能够有所牺牲去坚持正直与良善。他们满怀热情,富于开拓精神又迷茫无助,不甘被时代抛弃又十分无奈。
当然,更为触动人心的故事,发生在那些默默无闻却始终对生活,对当时的美国社会怀抱希望的普通人身上。有人认为书中唯一的英雄是伊丽莎白·沃伦,那位哈佛法学院的破产法专家戳穿了信用卡公司和银行反复碾压消费者的游戏套路,被称之“大草原平民主义者”。不过我觉得,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另外一些人物。如,丹尼和罗纳尔,他们出身的家庭和社区都很糟糕,但这对年轻人努力摆脱周围亲友酗酒吸毒的影响,通过辛勤的劳作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们摆脱不了天然的劣势:严重缺乏教育,更缺乏资金和来自家人的支持,两人虽然年轻但健康很差,小女儿还患有骨癌。几乎美国穷人的常见病他们全有:肥胖、龋齿、肌肉劳损、糖尿病……但他们的良好品质在同阶层中显得十分令人瞩目:他们不喝酒也不吸毒,孩子们举止有礼,夫妇相亲相爱。
由于知识局限,他们没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做出的抉择也往往短视而冲动,多次差点陷入无家可归无路可走的绝境。但是一家人还是相濡以沫地走过来了。慈善机构为这对夫妇修复牙齿,为他们的小女儿支付了治疗骨癌及康复的费用,使他们能够正常生活。丹尼曾经工作过的沃尔玛超市的主管帮他找到了一份时薪八美元的卸货和补充库存的工作,使他能租住每月七百四十五美元的公寓。他们在坦帕开始将生活的乱麻理顺。
无论如何,美国这样的国家具有相当务实的底色。社会大众总能在各种对立的观念之中找到平衡点,这或许就是美国人所形容的美国精神。但现在,将美国人凝聚在一起的那束线圈松开了。地基塌陷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遭殃。为什么会这样?结果会怎样?作者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关于这个解体与救赎的方程,也许每个孤独的个体会有自己的答案。成为百分之九十九的“我们”,在0与1的数字世界,虽然是毫无重量的存在,但如果富有智慧而诚实地将它置于历史记录,是否会让世界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