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家谱记载,我的祖上是因为官至巡抚,上任时才从天津举家搬迁过来,后人从此就定居下来。而我家,许是哪一房的哪一支,几经搬迁,就定居在现在生活的地方。
到我爷爷奶奶这一代,他们共生育了九个儿女。那时候,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吃饱穿暖成了最大的问题,然而人们多子多福,繁衍后代的意识却依然根深蒂固。所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那个时代,往往婆婆媳妇此起彼伏坐月子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我的叔叔和我大姑的女儿是同年生人,也就是说我奶奶怀孕的时候我大姑也正挺着大肚子。这样,家里差不多大的小舅舅和小外甥常常会在院子里为抢一块馍馍而打架。
据说,我的三伯是出生在正在劳作的麦子地里。我的二伯,因为饭量实在太大,不得已就被送去参军了,为的是能在部队吃几年饭。孩子这么多,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上学就成了很奢侈的愿望。最终,我大伯和排行老四的爸爸回家劳动挣钱支援大后方,三伯和叔叔继续上学,所幸,三伯最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我的叔叔,则在十八岁时,就成为了农民企业家。这是我们家族兴盛的起点。
好不容易孩子长大了,吃饭也不成问题了,可是,这个大家庭面临更大的困难:孩子们该成家了。五个儿子,要娶五个媳妇。每娶进门一个媳妇,家里就会元气大伤一次,就好像一个人被抽干了血,被榨干了油。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一日一日的辛勤劳作和一夜一夜的盘算计划中熬出头来。到分家的时候,境况也依然不容客观,五个儿子,几乎都是一两口锅,两三个碗,几双筷子就各自开始新生活。以后的日子,就像小学语文课本里写的那样:幸福的生活要靠双手来创造!
我在这里描写的不是个例,而是那个时代许多个相似家庭的共同写照。
到了我伯伯爸爸叔叔的时代,已经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即便如此,不算姑姑家的孩子,我们堂兄弟姐妹依然有十二个。经过父母们的奋斗,我们都住上了新房子,有了宽敞漂亮的院子。新时期,有了新的气象新的风貌,所有的孩子,无一例外,全都进学堂读书。那时候,我们的父母白天流汗挣钱,晚上会到海马歌舞厅去点燃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希翼。于是,我们这群孩子,除了大伯家早已当了农民的大哥大姐,其他人从小学一路读到中学、大学。然后分散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最后各自娶妻嫁人,结婚生子,阵容更加强大。但这只是表面风光,新时代的婚姻,消耗掉的是父母奋斗一生的积蓄,房子,车子,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我的爷爷奶奶,一生中从没为自己活过一天,终其一生,都在养育儿女。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我们的父母,赶上了学费最贵的时代,也赶上了儿女婚姻硬件要求标准最高、品类最齐全的时代。若问他们累不累,幸福不幸福,我只能呵呵!
再回头看我早已做了爷爷的大哥,他已经有两个孙女了,却还在为生活而奔波。
而我,对生孩子这件事情,没有一点兴趣。这,只是我的选择而已。
其实,人就像是种在大地上的一茬茬庄稼。这大地上,从来不会缺少顽皮的孩童,俊俏的少年,坚毅的汉子,能干的妇人。只要有人,就有繁衍,就会生生不息。人,像庄稼一样,春天萌芽,夏天旺盛地生长,秋天结果,冬天慢慢沉寂,永远地沉寂……
我选择不再生,希望自己慢下来,在寒冷的初冬的夜里,可以陪辛劳半生的父母叙话,而不是希望他们能放弃打麻将看电视跳广场舞的时间帮我带孩子。我选择不再生,也希望自己能过和父母不一样的人生,让我有时间去欣赏春花秋月,而不是一不小心,就活到了五十岁。
写这个话题,我就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我要强调,这不是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只是我的选择。幸好,先生跟我一样,选择不再要孩子。他说,以后你的时间,你负责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