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李笑来老师的《时间的朋友》这本书是在罗胖的跨年演讲会的题目上。后来由于很偶然的机会下载到了《时间的朋友》这本书的kindle版本,在上班公车了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之后,对我的世界观有了一种说不清的影响,当然了,这也可能是我的错觉--。这本书哟很多我认为比较精彩的观点和看法的,就行通过这次的读书笔记写下了,让自己知道得更清楚,也能让部分其他人知道。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章节之间并没有太多紧密的联系,所以想从哪一章开始看都行。
在序言中写到:有些道理就是很难传播-因为人们只传播自己认同的东西,有些道理就是不大可能被大多数人认同,于是,即便它再怎么又道理,在怎么有用,也不是很容易传播的。这句话理解的角度很多,我的看法是人们对于那些跟自己观点不一致的内容是很少去认同的。因为人总有一种观点就是:我自己是对的。这个观点在那些网易,腾讯新闻下方的评论当中你都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狭隘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也许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更多其他的部分。
在图书市场里面,存在着大量的时间管理的书籍,有人能说:自从我看了这些书籍之后,我就不再拖拉,不再每次到deadline的时候才给出方案吗?这个我不知道,因为人总有一种错觉-我能够控制一切。这里就需要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认知:有些东西,比如时间并不是你能控制的,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承认了吧,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管理时间而是管理自己,而 管理自己就要管理好自己周围的环境,你不会以为你在周围人都玩游戏,吵翻天的时候还能安心学习吧?(不排除某些特别的人,以上的观点都是从我自己本身出发的)
1.心智的力量,其实这个东西很难定义,我想心智力量也许就是认知这个社会的角度吧。不同的人看到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结论,也就是那个流传很广的:屁股决定脑袋。虽然认知的角度没有对错之分,但却有高下之别。认知层次高的人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这个观点也跟我上一篇读书笔记《无声告白》的道理是相通的,有兴趣可以翻翻看看。比如这个观点:到底是做得好才有兴趣呢?还是有兴趣才做得好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能思考出最后的答案,设想一种情况:一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比其他孩子都有天赋,而且家庭环境也不错,父母开明,经济允许,从小在音乐方面就比其他人要表现的好,如果有正确的引导,音乐会成为这个孩子 的兴趣。但是也不排除这么一种情况:有些人虽然十分擅长某些事情,比如上面这个有天赋的孩子,父母十分地有控制欲望,逼迫他学习音乐,虽然他也能学得很好,但音乐会成为他的兴趣吗?这个就需要每个人自己来思考了。
2.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句话是李笑来老师的父亲告诉他的。你所拥有的,其他人也能拥有,你所缺乏的,也会有与你相同缺陷的人的存在。你所经历的,不会只有你一个人经历过。没有必要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特别,在一个大的基数里面,要找到跟你状况,经历差不多的人是有可能的。当然,也有人认为自己的思想十分的独特,比如说某一个时间段的我,其实这恰恰陷入了一种思维困境:直接来自感官的感知很容易与人分享,然而思想上的体验却往往难以用原本就有缺陷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述。是的,你并不孤独,所以你也没你想象中的那么独特。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你只是一粒尘埃。
3.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集罗辑思维讲过,其实宗教和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对立,有你没我,从古至今很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是有宗教信仰的。比如牛顿,他就把大自然看作是上帝留下的一本书,而他只不过是试图读懂这本书而已。关于宗教和科学其实这两个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就是为人类解释发生这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总是倾向于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读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比如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看到打雷下雨,他不知道这个是自然现象,于是他们就创造出上帝来为自己解释这个现象。因为我们害怕未知,未知会引起我们恐惧,但是恐惧时永恒的,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举个例子,在战乱时代,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明天自己会不会死,每日生活在恐惧之中也是必然的。
4.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人类和动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从生理结构上来讲,人类大脑有着动物没有的前额叶,这个部分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文化结构上来讲,人类特有的文字可以帮助人类积累无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动物只能通过基因和周围动物(主要是父母)的教学才能学习到技能。没有知识,精神怎么自由?精神不自由,就算肉体自由了又如何?当然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权力。你说:我就想成为一个享受生活的猴子,我不想经历学习的痛苦成为一个人。这当然是可以的。而且我也不会劝你,毕竟成为人的乐趣只有你的认知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理解不是吗?
内容较多,这次就到这里,如果有需要《时间的朋友》这本书的kindle版本的话,可以加我的微信:xuye19920827,请注明来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