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副标题“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作者李笑来。个人认为副标题才是书中谈的比较多的主题。
什么是心智?
本书中引用心智一词的概念为乔治·博瑞(C.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
心智概念的起点,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为什么要提高心智?
用我们的大脑去控制大脑的想法,不为外因所动,选择自己的态度。
不知道有没有用,那就先学了再说。
书中讲到作者学习计算机的故事:1984年,作者所在的城市少年宫开办电脑学习班,一帮同学满满当当地挤满了教室,看着热闹,一个人10元钱的报名费,最后这个电脑班却只收了35元的报名费。面对未知,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又要投入时间,又要投入钱,最后还不知道有什么用,就不学了呗。而同样是不知道有什么用的作者,抱着学学看的态度,因为比别人早一步的学习电脑知识,提高效率,为后来的财务自由打下了快人一步的基础。
做好了才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说给家长们用来教育孩子的。成人的自学之路,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所有外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事情,都有其辛苦和不为人知的一面。因此,说自己没有兴趣前,问自己:做好这件事情对自己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
推迟满足感。
最有名的当属“棉花糖试验。”在小朋友面前放一颗棉花糖,如果他们能够在阿姨离开的时间,忍住不吃那颗棉花糖,等阿姨回来的时候,就会奖励他们多一颗棉花糖。所有的小朋友对摆在面前、伸手可及的棉花糖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但是,不同的小朋友表现出来不同的思维能力。有的小朋友立即就吃掉了棉花糖。有的小朋友则通过不看棉花糖,给自己唱歌,玩游戏等方式,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忍住不吃面前这颗诱人的棉花糖。忍耐的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体现出的正是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想法的能力。
用我们的大脑去控制大脑的情绪,选择愉快的感觉。
人们会本能地去遗忘痛苦的事情。人的本能会选择去遗忘一些痛苦的事情,比如老人们爱挂在嘴边的“世风日下”,仿佛过去的一切都是好的,忘记了夜不闭户的前提是每个人都饿着肚子,根本没有东西可偷;比如生产过的妇女很快又想生育第二个孩子,全然忘记了生产时的疼痛。所以,作者认为,如果我们把某些事情看作是痛苦的事情,比如学习,我们的大脑就倾向于去很快地忘记这段经历。所以,作者建议,对待学习,我们需要转换思维,将学习看作是自己的必需,想象成一件愉快的事情,这样比较不容易遗忘。这个观点,我个人持怀疑态度。生活中不论是痛苦的事情,还是快乐的事情,其实我们记得的都不多。到底是痛苦被遗忘的更多,还是快乐被遗忘的更多,尚未可知。
如何提高心智?
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
走万里路——体验,试错,观察。
获得知识第一个环节,作者推荐的第一步是体验、试错和观察。打开自己的感官系统,增加自己的经历、见识。春风和煦,夏天午后的风燥热,秋风微凉,冬天的北风像刀割一样,这样的体验,出入空调暖气的孩子们已经很难体验到了。
读万卷书——阅读。
个人的体验有限,很多知识也无法通过个人的体验完成,幸好,人类有文字,有书籍。阅读,帮助我们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这种知识的获取,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正确的思考。
对因果关系的探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一方面,因果关系本身就很难,宗教的出现,就是用来解释很多以人类当下的智力水平解释不了的问题的。时至今日,人类仍然面临大量无法用我们当下的认知解释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知道,个人体验有限、集体体验有限,在我们的理解之外,“这世界确实存在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然后,投入时间和精力,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我认为,
写作。
对于所学到的知识,用简捷、有效、朴素、准确、具体的表述出来。写作的目的,是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和共享知识。写作的过程中,将头脑中零碎的知识,以结构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对知识的重构,帮助自己理解知识。
和时间做朋友,提高效率,耐心培育。
和时间做朋友。
作者提倡学习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通过记录,了解自己,然后做出合适的时间预算。个人经验,我们的生活中干扰因素太多,很难精确的记录时间。自己认为更有效的方式,是先做时间预算,即每天大概要做多少事情,每件事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留出自认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重要的事情。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比,自己的时间花费情况,了解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调整自己的时间计划。这样的方法实践一段时间后,内心里也会形成对时间的初步感知。而在做时间预算的过程中,清单或者称为列表这样的工具,能够帮助自己避免返工,一次性完成该时间段应该完成的任务。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建立自己的清单。
提高效率。
第一条,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没有人能够做到100%有效率。即使是柳比歇夫,效率最高的时候,每日平均工作时间也不过7小时。总是要停下来休息、睡眠、健身‘和家人在一起、或者社交等等。
第二条,专注。这一点推荐“番茄工作法”。事实上,如果每天能有几个“番茄时间”用于自己的目标上,一年下来,已能够成长很多。
第三条,克服拖拉。以我个人的经验,所有时间管理的方法里面,最有效的方法,是“立即去做”。想到什么,立即去做,热情在,完成需要花费的时间少,完成后立即从大脑清空,不占据内存。如果拖拖拉拉,很多事情,事情不大,却要占据有限的大脑内存,一直想着。最后可能还因为没有热情,而不了了之。
第四条,不回避困难。作者写这本书是2007年,彼时,“刻意练习”这个词还没有出来。今天我们知道,我们对所有的知识,可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三个部分。而如果要成长,我们的练习就必须突破舒适区,强迫自己向学习区,即让我们不太熟悉的区域拓展。作者所称的不回避困难,所谓的困难,有难度的部分,正是我们不熟悉的部分,是我们需要拓展的区域。
耐心培育。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时间了”。但实际上,时间是我们的双生姐妹,从我们出生开始,每天伴随我们,直到我们死亡那一刻,她才从我们的生命中消逝。其他时候,我们从来都“还有时间。”而耐心,就是我们对时间的笃定。目标在远方,清晰可见,心平气和的完成今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有序,周围的诱惑、打击、威逼利诱,都不会动摇信心,这样的人,从容、快乐、自带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