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模块的第五模块着重于“小组活动”。当我们计划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时,鉴于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局限,他们还无法靠自己自学掌握新课内容,这时“小组合作”“同侪教学”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
我任教的知新学校十分注重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但在一些公开课里,小组合作有时会趋于形式化。看似热闹的小组讨论,实际上大多是小组长唱独角戏,这是我教学中一直存在且深感困扰的问题。在新课标积极推进的当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模式正不断深化,教学形式逐步从传统单一的点对点教学,演变为多人互动的小组合作教学。就连小小的便利贴,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中都成为了助力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关键工具。
书中所提到的巧妙运用小纸条以及出其不意的提问方式,我觉得甚是精妙,相信定能有效改善小组活动中组长独霸话语权的现象。我起初授课时,我总是期望在一节课中让学生接触尽可能丰富的实验,以使课程内容多姿多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形式过多的课堂上,学生当时虽兴趣盎然、满怀好奇,但课后询问他们本节课的数学概念和规律,他们往往回答不出,整个教学思路显得杂乱无章。直到去年和今年参与共读活动,我才领悟到“少就是多”的真谛,应当依据课堂数据来规划课程容量。一节课没必要罗列太多的精彩活动,完全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深度挖掘数学现象背后的内涵。如此一来,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课堂容量恰到好处,内容协调统一,防止因问题过多而致使学生思维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