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强调,人类绝大多数行为根植于性的满足,因此用“自虐”来表示以寻求痛苦为特征的性行为或与性相关的活动,也就顺理成章了。
威廉赖希汇编的人格类型中收录了“受虐性格”,这一人格类型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以及伴随的潜意识愿望:以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
Emmanuel Ghent 发表的文章指出,自虐其实是对人类屈服意向的反向表现,此观点挑战了西方文化中屈服等同于挫败的观点。荣格学派也主张人类原始崇拜的‘背面’则是自虐。Gabriel和Beratis则认为受虐与早年的创伤经历有关。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深深的感觉到,所有的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而提出的,这些理论不是真理。人太复杂了,这些理论只是从某一个角度解释了人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模式,不断的接近人的本体。
自虐不一定是病态,以狭义的眼光来看,它可以只是一种自我约束。比如Helena Deutsch 观察到母性中蕴含了自虐倾向;哺乳动物往往视子女利益高于自身生存。这对个体而言可能是“自我挫败的”,但对后代和种族繁衍却极有意义。
“自虐”常用于指代非道德性的自我毁灭,有些人经常遭遇意外事故,有些人蓄意伤害自己,但并非意图自杀。自虐即提示这些疯狂的自毁行为背潜藏着一定的含义。他们所追求的某种满足,足以抵消肉体的痛苦。在自我伤害者看来,不恰当的损毁行为与缓解情感痛苦有异曲同工之用。例如:自残者通常会解释鲜血让他们感觉自己的鲜活和真实,短暂的躯体痛苦可以掩盖强烈的不存在感和自我疏离感。因此,自虐具有程度不等、基调不同的特性。从精神病性的自残到废寝忘食的工作狂都可能具有自我损毁的特质;而道德性自虐则包括基督教的殉道者,也包括犹太教的母亲受难。
我必须强调,精神分析学家所说的“自虐”并不意味着对痛苦的钟爱。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是因为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希望事情变得更好。
当个人性格问题严重到人格障碍的程度时,一定会呈现出某些自虐的特征。一个人的思维、感觉、联想、应对和防御的核心方式持续适应不良,就很容易形成自我挫败的人格模式。若分析师干茶到某人行为模式中自虐处于显要的地位,而非作为其他冲动的辅助形式,便会将其视作自虐型人格。由于抑郁者的心理驱力可以是从情感依附(通过关系界定自我)到内摄(自己界定自我)的连续变化,因此那些需要强烈情感依附的自虐被称为关系自虐,他们的自我挫败行为源于不计代价地保持情感关系;而道德自虐则更普遍的存在于内摄型人格的个体,他们将自尊构建于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的基础之上。
一、自虐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临床试验表明,从本质上看,自虐人格的个体(同样适用于后期伴随抑郁性格的个体)可能比那些精神分裂倾向者更善于交际或更多地依恋客体。
许多学院派人士持有这样一种印象:儿童期遭受创伤和虐待对不同性别的儿童影响有别:受虐的女孩倾向于发展出自虐行为,而受虐的男孩则更可能对攻击者产生认同,并形成明显的施虐倾向。
许多自虐者会对自己的遭遇抱怨,认为纯属受害、运气不佳或不白之冤,(好比受到“诅咒”一般)。这与单纯抑郁者相去甚远,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命运逆来顺受,自认罪有应得;而自虐者很可能奋起抵制,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情人企图用眼泪打动上帝一样。
二、自虐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虐者与抑郁者一样,也会运用内摄、反向形成以及理想化防御机制。除此之外,他们也极容易付诸行动(自我挫败的付诸行动显然本质上包含自虐)。这种攻击自身的付诸行动也能是自虐者内心体验到道德化,从而有效地达到防御目的。简言之,自我挫败人格者总体上比抑郁个体更加活跃,他们以行为来抵消因沦丧、被动和隔离而引起的抑郁感。
自虐人格的防御特点是不计风险地付诸行动。自我挫败的举动包括对预期痛苦的掌控,这种预期和努力掌控绝大多数受潜意识驱使。例如,如果确信上司迟早要惩罚自己,那么刺激引发这一惩罚的早日到来,至少可以减缓坐以待毙的焦虑,这种引发也能使个体获得部分的掌控感:至少受惩罚的时间和地点是可以选择的。控制——掌控理论取向的治疗师称这种反客为主的行为是“化被动为主动。”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觉到非常共鸣。
记得上大学时候谈女朋友,谈了五年,总感觉对方不爱我,现在才发现是投射性认同——把自己对自己的不认可投射到了对方身上,从而也就表现出没有一种能把对方塑造好的能力,恰恰相反,对方的存在只是我虚假自恋的延伸。最后我提出分手后,还被女朋友打了一巴掌,这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受潜意识的驱使。
甚至,我发现自己要是跟聪明人在一起反而不容易犯错误,越是跟笨蛋在一起越容易犯低级错误,这就是一种自虐,通过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对父亲的认同来达到对预期痛苦的掌控——我犯低级错误来认同自己的父亲。
弗洛伊德起初将这类行为称为强迫性重复。那些童年期饱受痛苦的人往往成年后依然命运多舛。他们遭受的挫折与童年期惊人地相似。更加令人扼腕的是,至少在旁观者看来,他们的处境似乎是咎由自取。
而如果童年遭遇令人恐惧、饱受虐待,那么便会有这样的心理动机——重现挫败情景,然后重新努力适应和掌控。这种动机会潜意识地付诸行动,造成意识层面的明显的悲剧行为。
看见即疗愈。我通过父亲对待我的态度,我甚至看到了文武双全的爷爷对待我慈眉善目之外,一个严苛冷血的对待自己的儿子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先前打得厉害,后期都不屑于打他了。所以父亲才会在我9岁的时候,在他如我这般大的年纪说出那些窝囊的自暴自弃的话——我就这样,我没有能力养育你,你要是想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别整天折腾我,为难我。
在家排工作坊认识的孙老师说我链接的是爷爷的使命,他眼光独到,一下子看到了事情的本质。父亲一辈子挣得钱甚至养活不了自己,竟然生养了两个大学生,妹妹还考了村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博士。再想想村邻居,那些早出晚归一个汗珠子摔八半的勤劳能干的壮年们,一直还在为儿女们奋斗不已,甚至还有没有找到媳妇的。简直是巨大的讽刺。
我决定今年暑假带着孩子回老家,给父母买身新衣服,请他们吃顿饭,发自内心的接纳父亲的软弱。父亲已经68岁了,他一辈子对自己负不了责,上无法对父母负责,下无法对子女负责,虽然一辈子懒散,身体倒没有遭罪,但是整个精神垮掉了,我以为算不得完整的人生,这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命运吧。我必须尊重他的命运。
父亲结婚的房子是爷爷盖的,中期修缮母亲操持的,晚年养老是我帮忙盖的,虽然从心理上我不愿意,但是行为上一分钱没少花,这可能也是潜意识的投射性认同吧。既然潜意识里都认同了,也不差一个意识层面,索性就认了吧。我就多努力一些,把爷爷的使命承接过来,谁让爷爷赋予了我那么多的爱呢。
芮克探究了个体自虐性付诸行动的几种方式,包括:(1)挑衅,(2)姑息(我已经在受苦了,所以请不要再惩罚我),(3)示弱(快看我,我现在这么痛苦),(4)内疚转移(看你让我做了些什么!)出于上述的一个或多个原因,我们大多数人偶尔使用自虐性付诸行动。培训班学员在接受督导时通常会先作自我批评,希望运用这种自虐策略来保全自己:以表明自己知错,躲避批评;或者通过谦虚来表明自己的正确。
自虐性自我挫败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分离焦虑的防御。这种行为可吸引忍耐关注并使他人卷入受虐过程。——我宁愿被伤害也好过被疏远。
对于具有内摄特性的自虐者而言,道德化防御的应用有时候可引起非常恼人的后果。他们通常对运用道德化克敌制胜更感兴趣,而非解决实际问题。
此驱力特征是自虐者处理“我很坏”这种内摄性抑郁信念的特殊方式。
自虐型人格者的另一种常用防御机制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