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而现在更为人熟知的《人间世》可能是前几年以医疗为主题的纪录片,或许是这在里,聚集着所有最强烈的悲欢,有新生,有死别,故以此命名。
一墙之隔,这里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人喜极而泣,有人如释重负,有人心如刀割......同样是这堵叹息之墙,将医院和外面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光怪陆离,欲望旖旎。90后的一代,成长在斑斓的电视广告、巨大的奢饰品牌幕墙Logo、社交软件中的信息大爆炸里,一方面迅速链接了这个世界,小小的手机就可以看到大大的世界,另一方面,若是自我的稳定成长跟不上“开阔的眼界”,要么会在信息茧房中滋生莫名其妙的自豪感,要么会在各种互斥对立的观点中逐渐迷惘迷失......
里面的世界很单调,固定的身份,医生、护士、患者、家属,冷白的色调,明亮却孤寂,相由心生,境随遇转,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或许都会短暂的变得简单。前几天因为高原反应不得不在彻夜难眠之后前往卫生所吸氧,头疼欲裂的时候连空气都在和自己作对,所求只是畅快的呼吸,无瑕思考憧憬已久的诗与远方。
这样的场面很常见,回想起数次探望亲属的情形,相邻病友间的关系基本是融洽的和谐的,在被戏称为全员鄂人的斑马小镇显得尤为难得。脆弱的时候,或主动或被动的放下了张牙舞爪的伪装,我们不再坚强,而这个时候向外界表达出的友好善意,并不见得出自对具体对象的关心,更多的可能是同病相怜的感触,这种共情的背后是对健康甚至生命如流沙紧握的不安。抱团取暖的本质是希望自己也感受到这温暖,希望每个人都重获新生,也希望自己能够握住这重量。
当然对于我只是正常的高反现象,所以半小时之后又变得神清气爽,“啊,太难受了,只想要平稳的呼吸,好想躺在安逸的小床里”的想法又抛诸脑后,开始“贪婪”的祈求晴朗的天气和畅通的路况,期待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看似荒诞有趣,实则概莫能外。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是分层级的,满足了基本的生存生理欲望之后,我们才会滋生更高级的欲望。
在我看来,欲望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应该是一个偏向褒义的词汇,毕竟欲望也象征着生命蓬勃的状态,也侧面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嘛。虽然无欲无求超然豁达的状态看起来像是武侠宗师或者得道高僧的至高境界,但是也正是“无求”才会“无欲”,那没有目标没有盼头的日子还有什么意思呢,或许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追求,但是这样的追求可能并不适用于我等俗人。欲望的交织,才是人世间最热气腾腾的烟火与清欢。
有欲望就会想获得,获得更多,这是人之常情,我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前行,若是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我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当然要行稳致远,去看这个世界,去感悟,去经历,但是也需要时时自省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
国庆期间,我初次涉足川藏高原,雪山、湖泊、草甸,冰雪、太阳、暴雨,极致的景色给人极致的感悟,这一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有体现。浪漫而又才华横溢的中国诗人,在或壮阔或静美的自然景观前,曾感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曾挥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曾轻叹“人生如根蒂,飘如陌上尘”,此生有涯,人间苦短。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生命的极限也是有限的,历史书本上的寥寥字句就是多少王侯将相不世英杰的一生,而更多的普通人就像是天空中的飞鸟,留不下存在的痕迹。
俱往矣,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却也只在今朝,生而热烈,藏于俗常,或许我们,只有明白自己的有限,怀敬畏之心,以谦卑姿态,去感恩,去珍惜,去生活,才能切实看到人间世的美好,阳光,呼吸,水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