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人丁口取江南地,京国重新又一迁。
注:
「丁口」则是「石」,暗指蒋介石。
「京国」指国都。
评:
民国时期迁都频繁,自1925年在广州正式成立以来,历经多地变迁。
1927年1月1日正式在武汉办公。1927年4月18日蒋公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政府」对峙。故「京国重迁」的时间点,应从蒋公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开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国民政府迁驻洛阳;1937年「淞沪会战」失利,国民政府迁驻重庆。
直至1946年5月5日,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政府迁都台北。可见自在1928年后,国都尝迁往洛阳、重庆以及台北三地。
首先排除洛阳,因为迁都洛阳的时间很短,又处在抗日期间,并不符「重新」之意;而参考史实,后世普遍将「京国重新又一迁」解释为迁往台北。但其实不然,既然迁往台北,又如何取江南地。
故这里应指1946年5月5日,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
两分疆界各保守,更得相安一百九。
评:
所谓「两分疆界」并非指台北与大陆,一个小岛如何能够与大陆相比,土地面积即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又如何平分疆界?故从时间上,《万年歌》在这里并未涉及到新中国成立,后世的解释完全是依据历史的一厢情愿。
换言之,「两分疆界」应指国共划江而治。
而「相安一百九」,则是有两层含义:
其一,安抚共党,企图双方可以划江而治,能够相安无事百余年。
其二,一百九暗指南北朝一百六十九年,而非确切年数。即使国党反攻,撕毁和约亦未与《万年歌》相悖。
那时走出草田来,手执金龙步玉阶。
注:
「走出草田」即「出野」,即是复位。
「金龙」、「玉阶」即暗指帝位,同时「玉阶」亦在暗指登临帝位之人。
清平海内中华定,南北同归一统排 。
注:
「中华」最早并非指中国。始出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其文曰「若使游步于中华」,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
评:
前文尝列举了大量实证,说明《万年歌》是托名伪作。
这里的历史错误,则进一步证明此书作于民国内战期间。著《万年歌》的初衷则是希望以此谶纬之书,创造舆论;而《万年歌》的核心即「两分疆界各保守,更得相安一百九」,寄希望于可以和共党划江而治,挽回国党之颓势。
知晓《万年歌》的用途后,将《万年歌》推衍至此即可,后面内容亦不必赘述。
谁知不许乾坤久,一百年来天上口。
木边一兔走将来,自在为君不动手。
又为棉木定山河,四海无波二百九。
王上有人鸡上火,一番更变不需说。
此时建国又一人,君正臣贤垂黼黻。
平定四海息干戈,二百年来为社稷。
二百五十年中好,江南走出钊头卯。
大好河山又二分,幸不全亡莫嫌小。
两人相和百忙中,治世能人一张弓。
江南江北各平定,一统山河四海同。
二百年来为正主,一渡颠危猴上水。
别枝开花果儿红,复取江山如旧许。
二百年来衰气运,任君保重成何济。
水边田上米郎来,直入长安加整顿。
行仁行义立乾坤,子子孙孙三十世。
我今只算万年终,剥复循环理无穷。
知音君子详此数,古今存亡一贯通。
《万年歌》解密通篇不过是拆字法、生肖法、五行天干地支法而已,过于简单。且七言诗词是在东汉以后方才出现,文法不合古韵、字词浅显,绝不可能流传久远。
而民国之后部分,词句、语言表述风格迥异,仅是为了凑足万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