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最应该感谢的,是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来的父母。然而当一个人成长时,并不是什么都在成长,有一些基本的能力反而会退化,甚至消失。
襁褓中的婴儿,会对着父母张开没牙的小嘴欢笑,会因为有陌生人的出现而大哭。这就是天然的本能:以父母为天,亲近父母。
逐渐长大后,孩子眼中的父母忽然就变成了自以为是的糟老头、头发长见识短的土老太。父母的关爱,常常被视为负担,于是甩脸色给父母看,成为了一种无师自通的“新技能”,对待父母的态度,甚至不如对待朋友乃至陌生人。等到自己也为人父母,孩子就变成了生活的重心,更无暇顾及父母了。
人生无常,切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才来追悔莫及。百善孝为先,行善积福,请从孝顺父母开始。
1.供养父母
为什么是“供养”而不是“赡养”?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恭敬心。《论语》中提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替父母做了事,让父母吃饱穿暖,这是赡养,但不一定是“孝”。真正的“孝”,是以“恭敬”为基础的。“恭敬”就涉及到了孔子所说的 “色难”。
现在大多数人,能让父母衣食无忧,唯独缺乏对父母 “恭敬”的心。以为年迈的父母继续为自己操持家务、看护孩子等等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甚至父母做不好还要被嫌弃。殊不知,这都会导致自己失去福报。
倘若在外做事诸事不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供养父母不到位。供养父母,不是说一般地给点东西就可以了,是要能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给予最好的。同时,要以一颗恭敬的心,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父母也许不需要你的金山银山,只想听到你说一句暖心的话语,看到你一个真诚的微笑。如果你能这样做并且长久坚持直至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就会获得福报。
2.凡事多和父母商量
在父母看来,无论我们多大年纪,永远都是没长大的孩子。即使我们所做的事情,父母不一定全盘都能了解,也不要一句“说了你也不懂”就将父母的关爱拒之千里之外。
诚然,父母和我们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处的环境也各异,会导致看问题的观点和角度有所出入。但凡事多跟父母商量,也是孝顺父母的表现之一。一来体现对父母的尊重,二是父母的经验也会使我们远离很多的灾难。最常见的莫过于结婚之前,一定要将对象带给父母过目。得到父母的认可和祝福的婚姻,大概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外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爱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比如父母只要知道你要出远门或是要到哪儿去了,你这一路就会吉祥平安。
其实父母也是福田之一,我们对父母恭敬了,把父母放在心上了,吉祥就来了。
3.听父母的话
所谓“父母正令不违背”,意思就是说父母叫我们做那些正确的事情(比如叮嘱你别熬夜),先不要顶嘴,也不要违抗,而应该努力去做。如果父母刚讲完,你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样就不合适,没有“顺”,何来“孝”?
当然,有时候父母也可能会叫我们做一些不太正确的事情,比如让我们去菜市场买个活鱼回家做“水煮鱼”。这时候,如果我们直接说“不可以杀生”,父母可能就会起烦恼心了,引起争执,事情反而办不好了。这时,需要我们用智慧来解决,跟父母说“买个冰鲜的鱼是否可以?”或者能否换个菜式?先跟后带,父母可能就随顺我们的心了。这里强调的是在没有违背父母意思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得最好。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根本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如果你曾经用言语、行为伤害过父母,请忏悔自己的过错,并决心从今往后改过自新,真正地去孝顺父母,才能转好运,遇好事,做好人。
20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