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女儿四年级,漂亮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有一天她突然说要问我,不知道女儿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问她是什么问题,她说她觉得女儿喊妈妈的次数实在是太多,比小时候都多,有一个周末她闲着没事数了一下女儿一天喊她的次数,居然有60多次。
大家都笑得不行,没想到她居然真的去数这个次数,但是也都不觉得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反而证明孩子跟妈妈的亲子关系还不错。我想了一下,我说我觉得你需要刻意提高一下你女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叫妈妈,一般都是因为有什么事,现在比小时候叫得多,只能说明现在长大了,比小时候需要妈妈帮忙的事情更多了,你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孩子每次叫妈妈是不是都需要妈妈解决问题?
朋友恍然大悟,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她本人又特别勤快、能干,基本上把女儿的吃、穿、住、用、行伺候得妥妥的,女儿除了学习和玩,在家里基本上什么都不需要做,有事就喊妈妈,好像家里也没什么需要她做的,所以一直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其实不干活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家长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孩子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大后会非常麻烦。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开车带她回家,女儿坐在车子后座上,当时买了一盆花也在后座上,我一个急刹车,那盆花就倒了,花盆里面的土倒在女儿的裙子上、车的坐垫上、脚垫上到处都是,女儿当时就大喊:“妈妈,花盆倒了,土都撒出来了。”我一回头就看见她炸势着两只手,无所适从的样子,花盆躺在她旁边还在随着车子的颠簸小幅度的滚来滚去,女儿一边喊妈妈一边还哭了起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可把我气得不轻,多大个事啊,这怂劲儿的。
这件事给我的冲击挺大的,虽然孩子小,但是这遇事就找不着北的样子,我可不能让她持续下去,至此我就开始刻意的去培养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不会先跑过去帮助解决,必须锻炼她自己处理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适应社会,生存发展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一定是后天培养的,而且越大越难培养,对父母的依赖性形成之后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家长可以刻意的去关注一下,我也总结出了几点意见。
首先是要孩子冷静下来。
冷静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解决不了问题一般就是因为人是懵的、脑子转不起来。不要小看孩子,你说他能懂,锻炼几次就能淡然看待事故了。
花盆倒了,孩子哭了,我在开车,也没办法多说什么,就回头跟女儿说了一句冷静点,她就慢慢的不哭了,过了一会抽纸巾擦了擦眼泪鼻涕,然后问我怎么办,我指导她把花盆扶起来放在地垫上,能捧起来的土都装进花盆,把裙子清理干净。
之后我就开始经常性的提醒女儿冷静。画画课找不到画笔了,女儿刚要露出焦躁的表情,我马上就提醒她冷静,她停了一会,然后问老师先用铅笔画行不行;女儿跟朋友吵架,回家还很气愤的跟我阐述事情经过,我提醒她要冷静,她想了一下,语气变得平静了很多,最后说我想想明天怎么办吧;女儿刚想做数学作业,发现作业本不知道落到哪了,书包里的东西倒得满地,一阵抓狂,我赶紧提醒她冷静,她闭眼睛停了一会,开始收拾书包,然后问爸爸能不能跟数学老师联系上。
现在女儿已经不用提醒,遇到事情自己就知道先冷静下来。我告诉她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要尽快接受,然后想想怎么解决,冷静不下来的时候就闭上眼睛别动,深呼吸一会,然后让脑子转起来。
第二,家长要放手。
孩子不会解决问题,原因在孩子身上吗?并不是,原因在家长身上,是家长的一味包办、代替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去独立解决问题。
一个原则,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要自己做。假设孩子面前的一碗汤撒了,那么收拾这碗已经撒在桌子上、裤子上和地上的汤,孩子多大可以办到?一年级可不可以?不行,那三年级可不可以?总可以了吧,可是事实上,孩子即使上了高中、大学,这碗撒了的汤依然是父母在收拾。
既然家长伺候孩子是人之常情,那么为了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就要刻意去放手。孩子遇到困难了,可以提醒、可以出主意,但是解决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
三、孩子能解决的,家长不要干涉
只要孩子自己能解决,并且解决方案没有大的问题,家长尽量不要干涉,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不要按照我们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做得对还是错。
孩子遇到问题向家长咨询的时候,家长不是马上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问一下孩子想怎么解决,孩子的主意不管跟自己的想法是否吻合,都要让他去尝试一下,给孩子机会学习,练习,允许孩子试错。如果孩子自己不知道怎么解决,家长也尽量要旁敲侧击、做出提醒,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孩子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和家长有所不同,完成同一件事的方式方法自然不一样,况且家长自己也有局限,也不见得就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例如孩子在学校打架了,两只都受了点小伤,怎么解决才是正确的?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孩子想就这样算了吧,那就算了;孩子想去找对方说清楚,那就去说清楚;孩子想让老师评理,那就找老师;家长不需要过多干预,除非孩子想再去把对方揍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