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宋朝之宋真宗--澶渊之盟
萧太后已经五十多岁了,摄政也二十多年了,辽国在她的主政下国力达到强盛,她逐渐有还政于圣宗的想法,对外她已经厌倦了战争。王继忠是宋朝的大将,在与辽作战时因兵败被俘,王继忠投降后多次向萧太后提出议和,萧太后也有这样的想法,于是派王继忠前往宋军议。
宋真宗原以为王继忠阵亡,对王继忠的家人加以优待,等看到王继忠前来议和才知已投降辽国。
澶州之战宋国处于攻势,战争形势有利于宋军,但赵恒考虑到双方交战已久,双方也互有胜负,宋军讨不到绝对的便宜,如果持续打下去局面不见有多利。这次辽国是主动提出议和,赵恒于是倾向于接受议和。
对于在宋军占据有利形势下而答应议和,寇准是不赞成的,但赵恒持意要谈,寇准也不好再说什么。
要议和,总得派个大臣去跟辽国谈,派谁去,这种事谁都不太愿意去掺和,谈得好有功,谈崩了就是千古罪人,皇上可能想派寇准去,但寇准不是怕,主要是寇准他本身就不赞成议和,派他去根本行不通。
正在为难之际,枢密使(国防部长)王继英推荐曹利用,皇上一看,这谁啊,怎么不认识。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个小官吏,因汇报战事才到这的。皇上就问王继英:“这曹利用能担当这么重大的任务吗?”曹利用马上拍着胸脯表态:“臣保证完成任务,辽国别想得到一寸土地,如果谈崩了我不会活着回来。”皇上一听他这么一番豪言壮语立马发现这人找对了,于是就安排曹利用前往。
真宗赵恒在曹利用出发前交代:“你此番前往,我透露一下我方底线,土地我们一寸不让,对方如果要钱,一百万也可考虑。”曹利用以为自己耳朵听错了,一百万那简直是天文数字,皇上是不是太大方了些。
等到曹利用赵到半路,寇准拦住了,寇准问你这回去准备给多少银子,不过我得跟你说,你这次如果超过30万两,回来我会要你小命,曹利用就说:“丞相,小人一定按您的吩咐办。”
曹利用到达辽营后,萧太后在车上接见了他,并邀请一同进餐,太后就说:“我这次打到这就是要你们宋国把关南的地还给我们。”曹利用则说:“贵国如果要些银子我们可考虑考虑,地是不会给的。”双方就这么一来一往得谈,辽国太后见这没法在这个宋朝官吏面前得到更多的让利,于是就接受由宋朝支付银子的事。
经过曹利用和辽朝使者的一再讨价还价,两国制定了如下条约:
一、辽、宋结为兄弟,宋为兄,耶律隆绪称宋皇帝为兄长,宋真宗要尊萧太后为叔母(婶)。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即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市场交易,开展边境贸易。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虽然宋朝有屈辱的成分,但总体上老百姓获得了实质的利益,双方结束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但同时也是宋朝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由于辽国对于宋朝的很多商品如茶叶、生铁、瓷器等比较有需求,在后续的双方贸易中宋朝赚到了大量辽国外汇,反过来又低价购买了辽国的马匹,辽国在这场国际贸易中总体处于贸易逆差,宋朝赚得的外汇收入远高于向辽国付的岁银,双方在这场物质与文明的较量中辽国败下阵来。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后,太监为了别惊着皇上,先拦住利用打听一下这回到底花了多少银子,利用知道太监的来意,于是就诡秘地笑了一下,并伸出三根手指比划一下,太监也不敢多问赶忙跑去向皇帝汇报,太监也向皇帝比划三个指头,皇上一看明白了,叹了口气说道:“罢了罢了,三百万把这事了结了也好。”说完直遥头。
等到曹利用进来后,皇上就再问,利用不敢卖关子了就如实汇报,有了刚才的惊讶,真宗赵恒这回似乎像是得到了个天大的好消息,如释重负地说:“爱卿您为大宋立大功了。”对曹利用大加赏赐。看得出来真宗为此战是很焦虑的,能得到这样的结果看来也是比较满意的。
澶渊之盟后世褒贬不一,但影响很深,双方长达百年的和平以至于宋朝很长时期都武备松弛,很多百姓终其一生都没有再经历战争,我们都不希望战争,战争带给老百姓的就是灾难,也许这也是这个盟约的真正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