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会感到失落,觉得还有些东西缺失了,或者拼命去寻找想要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
其实,实际上你的需求可能已经被满足了,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
每天我们不妨停下几分钟,回顾一天所发生的事,想想我们对它的感受,其实幸福需要去被感受的。
回想我们吃过的美食,以及满足感,这就是安全需求。回想美味的食物被端上桌时,那呈现出的美与赏心悦目之感,这就是审美需求。回想与朋友共同品尝美味的快乐,这就是归属与爱的需求,也许你发了照片,与家人朋友分享,得到回应,这就是尊重的需求。
在这回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生活美好,自己的愉悦,友谊与爱,又给予了友谊与爱,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食物如此,其他日常小活动也是如此,一件新衣服,一部好剧,去公园散步等等,都值得回味,发现自己的感觉,有意识地去认识它们对自己欲求的满足。这样生活无处不有惊喜了。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感受中发现潜在的风险。例如,今天我暴饮暴食,吃的撑得不行,甚至呕吐了,你可以回想,深入思考一下,你吃东西,只是喜欢吃,还是其他的需求迫切需要得到满足?你用食物来替代了?是缺乏安全感?是受到伤害和供给?想要食物来补偿。
当你更深入思考一下,自然就会发现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了。
理智的分析是处理目前困境的第一步。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匮乏,一方面这是由于人类的欲求引起的,正如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逐层递进,需求越向上层,则越接近精神与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它要在否定中实现。
另一方面,人在追求满足时,需要去感受,去意识到,也许你会觉得工作五天后,周末在家宅着追追剧,刷刷视频,休息了两天之后,并未觉得满足,反而有一种越发疲惫的感觉,就像是无论吃多少东西都吃不饱的感觉,以至于对周围世界乃至自己产生空虚厌倦感。
这也是社会上出现的一种厌世情绪的缘故,它与令人疲惫与紧张焦虑的“卷”文化相通,是一种“躺平”文化,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钝力感。
这种钝力感更多是内在感知不到外界对自我需求的满足,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自己的需求的认识的浅层化与模糊化。
就像吃饭一样,你以为只是满足生存需求,最多是寻求味蕾的刺激,只是人类最初层次的生产需求,却没有意识到它也可以或者正在满足了你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审美乃至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