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我就听见父子在客厅里面对话。爸爸说:“你就把你刚从训练营里得到的这个球送给表妹吧。”“不!我不给她。”爸爸说:“你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玩具了吧。”孩子不开心地说:“这个球是我不断地努力,以得分排名第二名才得到的。为什么要给表妹呢?”爸爸也听出孩子的不快,就连忙打圆场:“你不想送给他,就不送给他吧。爸爸也是随便说说而已。”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陷入了沉思。生活当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会分享,或者是碍于面子,当别的孩子喜欢自己孩子的玩具,就擅自孩子做了主,把玩具送给别的孩子。父母常常会以此冠名:“你是大孩子,你就让一下他吧。”或者说:“他是我们的客人,我们要对客人好一些。”如果孩子为此大哭大闹,父母通常的做法是安慰孩子:“再给你买一个更好吧!”家长新买一个真的能解决孩子内心的创伤吗?
孩子2-3岁时,孩子宣布“我东西谁也不能碰”,那是孩子物权意识的萌芽,他会在他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划出一个圈子,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自我保护,甚至显得有些霸道。恰恰这是走向独立的个体开始。
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强行要求孩子“被分享”,孩子就会觉得,他从最信任的人里都得不到帮助,甚至还是“帮凶”,孩子就会认为:“爸爸是不是爱列人胜过爱我?”“我的爸爸是不爱我啦?”大人认为不值钱的玩具,可在孩子的世界里却是宝贵的财富。如果大人强行送走孩子的玩具,也就把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以及信赖的亲密关系送走了。
我非常庆幸孩子的爸爸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强行要求孩子送玩具,更加更庆幸的是孩子在权威的压力下守住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