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读书笔记15
作者:武志红
【读】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14岁初二男孩,两岁之后父母出门打工,跟爷爷奶奶生活。妈妈求助说孩子抽烟喝酒,通宵打牌和上网,除了学习成绩好,道德很糟糕,很是担心。
青春期孩子叛逆,并非一定要和父母对着干,而是为了尝试自己的力量,如果父母仍然频频发号施令,期望孩子按照他们设计的“正确路线”发展,那么孩子会用叛逆行为来向父母说“不”。
抽烟喝酒是最典型、最常见的叛逆行为,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时,做父母的不要急着去谴责孩子,甚至强迫孩子改变,因为常常会激发孩子更强烈的叛逆心,从而更频繁的抽烟喝酒。相反,做父母的应该反省一下,是不是自己对孩子的干涉太多了,或者自己对孩子的某些教育方式不对。
事例中男孩母亲,听到儿子说爷爷奶奶“太唠叨”,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而是立即给儿子贴了个标签:道德糟糕。儿子会感受到妈妈的评判,从而会觉得更加孤独,也会变得更叛逆。
这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向别人倒苦水时,其实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并不是去寻求那个人的帮助。如果那个人只是倾听,并表达出对我们的理解,这就够了。但假如那个人连珠炮似的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多么好,我们都会觉得孤独,甚至还有受伤害的感觉,于是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而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思】
深以为然,每次跟老公倒苦水的时候,总是得不到他的理解,总是被他评判和提建议,甚至批评指正。我也就能体会女儿跟我交流时候被我评判、提建议时候她的感受了!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但是大部分我见到的中国家长,都是先揪着孩子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的,这样的处理方式收效甚微。做父母如此,做老师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