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我们恐惧并焦虑的,并不是外在的事件,而是我们思考的方式。
——题记
别焦虑,往前走
1.一点启示
又是忙碌的一周。
运动会、课程展示准备、年终诗会准备,忙忙但并非碌碌无为。收获将是有迹可循的,孩子们在赛场上不俗的表现,拿到奖牌时如花绽放的笑脸,都会成为治愈我们辛苦付出的良药,我们踏实走过的每一步,都将化作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生命成长的奠基石,日后回忆起来,被铭记的必定是这些忙碌日子里所得的收获。
有些班的家长群,平时是沉寂的,往往是在组织了一场大活动后,开始热闹起来,孩子的参与、体验在老师们的照片中视频中展示了成长的轨迹和收获的可喜,家长们会有感动有感谢,家园关系有了即时的联结甚至伸温的可能。小三班的分享照例是持续全周的,每天都会有一些课程创意分享,可见老师的用心。这周有部分班级的家长群分享交流,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点赞。今天的忙碌用心是为了以后的从容淡定,一旦建立了深厚的家园信任基础,日后就不需要经常花功夫应付不信任爱挑剔的家长了,现在的舍(花时间)是为了以后的得(省下很多和家长交流的时间)。有句话叫,你欠下的终究要还回来,家园交流也是如此。前期工作不到位,后续问题多仍然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弥补的。
这一周重点工作无疑是运动会展示活动了。这是本学期计划事项,因为各种迎检工作的影响,不得已延到了年末。如果做成全园集中举行的活动,势必要邀请家长参与,准备工作必然要更充分、准备时间需要更长,耗费大家的精力也将更多,因此为了减轻班级压力我们决定分年段举行。但是我们在解读校园文化体系和课程方案时都有提到,我们的活动理念是“人人参与、个个提高”,就是所有活动要顾及幼儿全体,要关注到所有孩子的发展。感谢大家对这个理念的理解,中班段迅速做了入场式的调整,短短两天就炼出了一场相对精彩的入场式。我想这些功夫主要是在平时炼成的,不是要举办活动了来突击排练出来的。比如舞龙队,是中四班在晨锻或户外游戏时给与孩子自主选择的游戏活动,孩子们有了日常的这些活动经验,需要时随时可以拉出来展示,稍做提升即可。
所以运动会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做活动方案、课程方案的时候,如果能真正站在孩子发展的角度,真正以“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为出发点,我们就会形成适宜的适合所有孩子发展的活动方案,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亲历体验的机会,而不会让部分孩子成为旁观者,剥夺他们参与实践的机会。
2.以行动抵御焦虑
快放假了,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事呀。
听到过这样的声音。其实类似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每一次活动,总会有这样的声音,怎么这么烦,真让人焦虑呀……
有句话说得好:“焦虑不会消除明天的悲伤,它只会消耗今天的力量。”与其焦虑,不如行动。想,全是问题;做,总有答案。
因为真正让我们恐惧并焦虑的,并不是外在的事件,而是我们思考的方式。焦虑是我们“想”出来的。
让我们恐惧焦虑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意义的诠释,也就是我们的主观看法,即我们自身的观念。
每次任务来,有的人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为什么是我做?或者是忙死了烦死了,一大堆抱怨、不甘心,既影响自己也影响同伴心情。在这样负面的心理暗示下,消极懈怠,任务迟迟推动不了,但是任务终究要完成,最后只能不愉快的被动草草了之。有的人会想:哇,又有新的挑战,这是大家对我的信任,我要好好的证明自己。即刻行动,反复推敲方案、跟进实施,任务圆满完成。两种思考方式,两种结果,最后对自身的影响可想而知:后者的成长必定是巨大的,无论在自身能力成长还是实际绩效获得上。
后者以有效的积极行动,抵御了焦虑的破坏性。
世间万物不是为迎合我们的期望而出现的。它们该怎么发生就怎么发生,人们该怎么行动就怎么行动。
我们所谓的痛苦大多来源于两个错误。错误一:我们试图完全控制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失控时,我们感到无助、愤怒、愧疚或抑郁。错误二:我们没有承担起对“我们的信念”的重任。而它们恰恰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相反,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归罪于外界,归罪于我们的父母,归罪于经济,归罪于环境,社会等级,感到愤愤不平,无助。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接受不能改变的一切,比如不得不做的任务,鼓起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一切,比如怎么把任务做出色,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去做肯定能做好。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当然什么是不能改变的,什么是能改变的,需要我们有分辨二者的智慧。(去多读书吧)
AI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教育的对象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样子,我们的课程、教育方法早该进行更新,如果我们依然一成不变,长时间呆在舒适区,一味地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现在的事情,用过去的经验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只会误了孩子,误了自己。
唯有懂得自我更新,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生活才会向我们呈现出它丰盛灿烂的模样。
愿我们,每一天的自己,都比过去有进步。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行动抵御焦虑,以实干塑造未来。
分享好书:年末购买了一套关于《美》的系列书,这两天读的是朱光潜的《谈美》,分享其中的一些观点:
就“用”(指实用价值)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使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试问,以上面的观点反思自己,我们的心灵是充满青春活力还是趋近衰老的呢?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那什么是美呢?我们的园风是“馨馨然向美”,向美之路上,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