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感觉再好,学生课堂感觉再好,课下不能落实都是白搭。
课堂只是学习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做好了,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喜欢这门学科。但是课后的落实监督也是极为重要的。
说到课后学习,我反对题海战术,但是也不喜欢所谓的少而精。题的数量练不够,再精也没有用。所以,不走极端即可。量需要,精也需要。
有人问,我课堂学了,课后也落实了,为什么成绩还是没提高?
因为课堂的平时学习都是学一节是一节,没有什么迁移度。尤其是文科,学过这一课,它附带的练习题几乎都不用想,念一遍题就全会做。但是,考试不是这么回事。考试至少是一两章内容混在一起的,还同时要考那么多个学科。即便之前记住的,由于时间过长和学习内容的增加,也忘得差不多了。各个章节的内容混在一起考,脑袋里的东西就是一团浆糊,理不清了。
所以,老师不要怕重复讲,就怕重复的不够。学生不要怕重复做,就怕量变到质变的量不够。熟能生巧,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让自己零散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网络。一旦学生的知识之间搭建起网络,那么学生的学习自然就轻松容易,大脑的神经元面对一个问题,牵扯到的神经活动就会很丰富,那么解决问题就能事半功倍了。
提前预习,不是全部学会。而是要把课本的预习章节快读和精读一遍。标出不会和会的地方。第二天大家在学习新课,而你是在复习。这样的学习自然会高效。
但凡遇到不会的知识,一定要第一时间弄明白。先自己独立思考,再问老师。90%的成绩差都是积懒成笨。
每周复习。每周周末必须抽出一天时间把这一周的问题,重新看一遍。因为从不懂——听懂——会做——满分,以及到又快又满分,是不同的段位。而我们普通人都在一二之间徘徊。尝试把刷过的题重新做。尝试把错题背会默写。尝试找同类题做10道以上。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最重要的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走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