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育儿时光里,有关艺术的内容,越来越占有比重。
此前,我和他爸爸商量,保证每天的阅读量,包括绘本、百科书等。家里到处铺满了孩子看的书,随手拿起一本,他就翻看起来。直到有一天,他翻到那本《凯蒂与星夜——梵高作品之旅》。
星夜,太美好。那星轨,儿子和我说,星星好象云。我也想和凯蒂一样,把星星云摘下来。
这本书突然打动了我。让我第一次,不是作为陪伴着孩子的家长,而是作为一个首先自己被这幅画和这个故事所吸引的人,由衷地认识到绘本的价值,不止对孩童,也对孩童身边的大人,具有艺术上的冲击力。
爸爸开始在网上搜索各类简单易行的艺术小课程。我们相信且践行,由父母来给孩子创设一个多元的新鲜认知环境,优于给孩子报各种类型的学习班。人家说我们有定力,我往往无语,只是觉得这是深度参与孩子的学前认知过程的好路径。这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体验眼前一亮的感受,并第一时间和孩子分享对新鲜知识的惊喜。
首先就从《星夜》开始。买来丙烯颜料,买来画笔、调色板,买来作画的纸,可以开始了。星星的轨迹,孩子很难在现实中看到,那就去看宇宙的图书。图书中星星是静止的,但《星夜》这幅画中,星星是飘动的。一张白纸上,夜空是黑蓝色。黑蓝色怎么调?儿子看看颜料瓶子,简单嘛。全部涂成黑蓝色,星星在哪儿?用笔蘸上黄色的颜料,打圈圈,或者画上彗星尾巴,就成了。还画那高塔吗?儿子说,不画了。那就不画,他的第一幅“油画作品”就成形了。
这就是艺术课了吗?我觉得是。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艺术渗透的过程。绘画,是最直观的艺术形式。我们反对简笔画,是因为那些高度具象的细线条,也许会束缚住孩子对真实物体的认识,或者说让孩子只认线条,不认其他。在他还不具备抽象能力的时候,多让他感受一下色彩、光线、轮廓,不是挺好吗?
《星夜》之后没几天,儿子又画了一幅,《火山喷发》。那炽热的岩浆,从火山深处喷薄出来,把山上的绿树都淹没了。但那晴日里的太阳和蓝天上的白云,仍然悠闲地笑着飘着,互不干扰。儿子近段时间最喜欢火山,这幅画,把他脑海中的火山给表达出来,比大人想象中的图景还要丰富。
这也许还算不上艺术课。因为我们没有和孩子说过任何画画之外的有关艺术的知识,也完全没有任何系统的计划,想要把世界著名画家的代表作们一一推介给他。所做的,就是让他自己去调颜色,自己去画,自己决定从哪儿开始,到哪儿结束。最后,把他的作品保留下来。
在这种养教过程中,我和他爸爸也补上了自己的艺术体验。有意识地拓展一下,拓展到音乐、建筑、造型等等,把孩子带出去,带向更广阔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