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的觉察
今天与代老师谈了一个小时,醍醐灌顶,甚为愉悦,然后有了一个新的觉察:就是我之前的惯性是,我容易推举权威——现实里是代老师,其实投射的是我母亲,就是我很容易照顾那个我认可的所谓权威的感受,投射的是我对我母亲的感受。所以我的过往里面,和那些有魅力的老大是很容易相处的。然而很容易攻击老二的存在。今天在单位,又发生了这种心理攻击。我觉察到了这种攻击,我问我自己,我在攻击什么呢?为什么老二一定也要有老大的风彩呢?要是有老大的风采还还会坐在老二的位置上吗?那个老二就是我母亲。
我陷入这种迷局很多年了,纠缠不清,强迫性重复。老大做不到,又不甘于屈居人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充满了无力感,落寂感。
当我有所觉察的时候,我终于放下对单位老二的攻击——其实就是放下对母亲的攻击,在那一刻我如释负重。
这是在心理圈浸润得到的滋养与成长,在此一并感谢如代老师这一群充满大爱、信念坚定的人。
02不断逃离
在我的成长之中,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召唤——逃离家乡。至于逃到哪里去,不知道,最好越远也好。最好是与世隔绝的小岛,永世不再回来。
所以高中时候读到《平凡的世界》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最喜欢孙少平的出走,至于出走去哪里,不重要。
在读高中之前我几乎没有去过县城,在读大学之前也不知道什么叫城市。记得刚去读大学的时候,对校园充满了失落感——都说大学是象牙塔的地方,象牙就不奢望了毕竟是贵重的限制物,里面竟然没有一座塔。
从那时候起,我就一直在寻找我心中的塔——虽然我没有意识到这塔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济南读书的时候,我拥有过愉快的爱情,即使这样我的心依然充满匮乏——尽管我作为沂蒙山区农民的穷孩子,如果可以在省城济南留下来,也会拥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吧,但是我抗拒了。内心的匮乏让我无法安静下来生活,于是第一次逃离到了上海。
在上海工作了两年感觉留下来无望——其实是没有信念支撑,不相信自己会成功——后来才深刻理解那句话:相信才能看见。
然后又辗转到威海,呆了四年年,因为结婚后极度不适应婚后的生活。所以借着公司外派的机会逃到了海南,这一呆最长的是八年。海南八年时光绝大部分是愉快的,但是这愉快很多都与家庭无关,整天在外面嘚瑟。嘚瑟够了,又觉得无趣。
于是又逃回了青岛。至此人生过半,至此无路可逃。以下有琐碎的句子为证,表述了我的挣扎与迷茫。
喜欢你还是喜欢这座城市
因为喜欢你而喜欢这座城市
因为喜欢城市的气息更加喜欢你
也因为你,不得不离开
这座我喜欢的城市
生活可以继续吗
如果没有爱情
爱情可以继续吗
如果不在这座城市里
我还是要离开了
带着疲惫的行囊
还有沮丧的心情
去要到哪里去呢
带着迷茫的眼神
还有眼角的泪珠映照的恋恋不舍
我还会喜欢这座城市吗
如果你不在这座城市里
我还是会离开你吗
如果没有这座城市
火车进站了
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
只是,
少了一个熟悉的背影
还有一份恋恋不舍的眼神
我走向那个熟悉的车厢
同时走向一个陌生然后熟悉的城市
喜欢你还是喜欢这座城市
我告诉了你答案
你开始好奇过程
其实,
过程也已告诉你
似乎你不已为然
我开始闭上嘴巴
自始至终,
我都无法给予你惊艳的回答
03寻找灯塔
在咖啡馆等朋友的时候,无意中读到一本书——艾恺写的梁漱溟先生的传记《最后的儒家》,如获至宝。
艾恺因为写梁漱溟,改变了他的人生,因梁师成名,也为梁师落泪,最后追随了梁师,成为亦师亦友纠割舍不断地传奇故事。
我后来又读了梁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人心与人生》,感动的落泪。薄薄的小册子,不过十万余字吧,信息量太大了,每天下班读到十二点,连续读了一个多月,查阅很多资料。我想在梁公的思想里寻到我的信念,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一定是会越来越好的。
《人心与人生》是一本很晦涩的书,但是梁先生从东方思想角度思考,竟然也西方心理学有着一样的异曲同工之妙,这是很震撼我的。
这可能是我信念产生的萌芽吧,我是愿意做一名有信念的思想者了,至于到底要干什么,还是不知道。
04沙盘游戏里的神塔
我在孙老师那里做过两次沙盘游戏,都选了佛塔,它在我心目中有着召唤的意义,没有它我会觉得灵魂出窍,瑟瑟无力之感。我开始知道,我需要一个塔来召唤我。
05遇到樋野兴夫
这是代老师介绍的书,樋野兴夫的《你不是病人》,我现在读完一半了,感觉很震撼,在我的心目中是和《人心与人生》一样泽泽生辉的书,影响力可能要比梁先生弱一些。
所以我才又把爱交还给了诗行
让它在孤单的夜 带领我走出迷惘
所以我 也要让爱开放在我的篇章
用那字字和句句 唤醒人们心中 最初的梦想
在读《你不是病人》的时候,脑海里出现了姜昕的歌《那个简奥斯汀》“用那字字与句句,唤醒人们心中最初的梦想”。
樋野先生在序中写道:‘人生转机’的真谛是“历经苦难——执着忍耐——磨练品格——点燃希望”的过程。需要的是每天坚持的努力与点滴的感悟。
在五位先师的传承部分,是很震撼我的。TO BE而非TO DO的思想,做什么之前思考想要成为什么。这一直都是我非常稀缺的信念。
代老师在文在读过樋野先生的书后写到:
很幸运,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听到自己内心的召唤——我要成为一名记者。尽管大学没有读新闻专业,经过种种波折,我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法拉奇之梦”。
我上初中的时候也读过法拉奇,是个战地记者,她是记者世界的卫冕之王,然后她谈了一个男朋友,为他买了游艇,然后在她怀孕的时候,男朋友踢他肚子被流产,然后她还不跟他分手。也许相信什么才能看到什么吧,我在童年里看到的一个魑魅魍魉的世界,我母亲告诉我这个世界是自私的,她什么都不相信——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念。
我要说:人要跟随自己的“命中注定”,因为你这一生就为此而来。
我也是一样。
人有个性,疾病也有个性。没有完全相同的患者,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癌症。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成长过程,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所谓接地气有了更加高大上的表达——在地性,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思考强调地方特性,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思考强调每个人的成长特性。我们的苦难,一方面让我们痛苦;但是站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其实是为人类在做贡献。
像极了我过往的流浪,就是为了在此刻的我定在当下的小日子。
高度的专业性与社会的包容性。
这句话也很打动我。之所以无法高度专业,是因为心静不下来;心静不下来,思因为包容性不够;包容性不够,是因为没有坚定地信念。
如今有了坚定信念的萌芽,在伟岸的目标面前,一些小的情绪和浮躁感都烟消云散了,就像我今晚写文章到凌晨,一点都不觉得辛苦。
我读到这本《你不是病人》,还提前对癌症提前了解,提前做好死亡预期,通过别人的经历,接触到他人的生死观,反过来对自己的生死观有所思考,是一件幸运也幸福的事。
癌症有可能降临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就像我们出生在不同的家庭中,有着糟糕的命运境遇一样,无法逃脱;既然无法逃脱,索性不如全然打开自己与癌症共生,与命运共生。
在我人生曾经最得意的时候,我特别痛苦:
我曾经痛苦自己,为什么一抽烟就嗓子难受,完全体会不到吞云吐雾的快感,无论是华子还是九五之尊,还是什么雪茄。
我曾经痛苦自己,为什么不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喝酒喝到短片,躺在大路旁睡着了自己都不知道。
我曾经痛苦自己,为什么不能肆无忌惮的吃喝玩乐,挥霍人生,为什么在肆无忌惮之后有着无尽落寂感。
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诚之道,使人贤德慧聪,事功立言。人生至败,皆由人不能至诚。
06归处
樋野教授说:“你得癌症,也一定有一些意义。”
因为匮乏,因为这种与母亲的相互缠绕,让我体会到人生的苦难,如果我能克服这种苦难,过好当下的日子,然后将此分享给那些正在经历挣扎与苦难的人,这就是我的信念与幸福。
“苦有时,笑有时,哀伤有时,起舞有时。”
人在绝望的时候,仍然是“被人生所期待”的存在。
因为总有人比我们更苦逼,总有人笑的比我们更灿烂,总有人比我们更哀伤,总有人比我们舞的更绚烂——这个人是谁?我们不知道。
我的信念是,我曾经也绝望过,放纵过,放弃过,但我知道我依然是“被人生所期待的存在”;现在我的存在正在开出花来,与你一起组成这个值得期许的世界。
因为你的存在,世界值得;也因为我的存在,世界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