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历过生死的人(亲人去世),在清明节这天,正在上课,满满一天深入讨论死亡,这滋味真是够酸爽,确实冲击够大。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死亡却获得了更多的觉悟,收获颇丰。让我重新感受到,死亡是一个重大议题,解决好死的议题,才能更好解决生的议题。
一、在生命终点能够接受死亡是因为活的时候足够完满。
用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完成的好的人,在老时会接纳死亡。从容接纳死亡也是一种生命能量充足的表现。
想到我的外公,在退休后,马上投入了另外一种生活,国画书法根雕,乐此不疲。退休后的生活过得更加自在和有滋有味。似乎从来没有感受到他对死亡的恐惧。就这样充实的寿终正寝。
而在咨询中遇到的另外一个案例,一个老人,退休后,陷入失眠的烦恼和对死亡的恐惧中。我对此很好奇,他有丰厚的收入,高的社会地位和美满的生活,是什么让他惧怕死亡?抗拒死的背后是对生的依恋?还是对生命的无能?
二、我们会为了死去的人而活的更好。
个人体验中,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你母亲去世,是什么让你活到现在?我想就是为了让妈妈为我感到自豪,活出精彩的人生,活出她没有活出的人生,替代他完成没有完成的任务。因此,母亲去世后,外人看到的我不是抑郁痛苦萎靡,而是很积极的去生活。
这个回答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就是这样的想法让我在重大挫折的打击中,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活越有力量,一点点克服了各种生活的困难。这些克服困难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掌控感,也让自己感到越来越自信和满足。
三、死者从来都没有消失,她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在个人体验中,老师帮助我有一个发现。我似乎在承接母亲的生命,继续他的生活。我在沿用她的生活方式,或者用与他生活方式相反的模式生活。不管是相同或相反,其实是一种模型。也就是母亲的生命模型。而在我认知里也只有这样一种模型。所以,母亲从来都没有离开我,她在我的生命中,成为我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家族和祖先就这样一辈辈由后代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意义讲,我们都不会真正死亡。
这一点又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大热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就是这样一种思想。而新的感悟是,事实上,我们也不会被活着的人遗忘。因为我们生命的模式在代代相传。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信奉多子多福吧!
四、我们之所以可以应对这么大的挫折,有如此多的能量,是因为死者曾经给予我们的力量。
由此又有一个问题,回头看来,确实为自己的当初的产生力量感到惊讶。那么坚韧的应对了那么大的挫折,除了为妈妈继续活着的想法支撑了我之外,还有可能就是她的养育给予我的人格力量。她把我养的很好,这些良好的早期经验和内在力量,让我在挫折中可以自发的去应对。
上课时老师讲到一点,从集中营里面出来的人,仍然有很多不但存活下来,而且有良好的健康状态。这些就来源于他们的生命本源和心理弹性。而这些人性中的积极力量像免疫力一样,帮助我们存活甚至去实现自我。
以上就是我在清明节一天的感悟。感谢中德班的老师们和雷榕老师的个人体验。几天的迅速成长确实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