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且流传最为久远的器类之一。其存在几乎贯穿整个古代玉器制作史,在近七千年的漫长岁月之中。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存中就有数量较多且制作较为精美的玉璧发现,其后绵延发展于殷商、两周,直至两汉达到鼎盛.西汉时期的玉璧就是直接在战国晚期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汉代的玉璧主要用于礼仪、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来装饰墙壁或作为嵌饰装点铜枕和带钩;一些较小的玉璧用作组玉佩的一部分供佩系,亦被称作系璧。
此玉璧具有鲜明的汉代风格,古文献中对璧的明确定义主要有两个:其一为《尔雅·释器》所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另一出自《说文解字·玉部》,书中将璧释为“瑞玉圜”,段注:“边大孔小也”;释瑗为“大孔璧”,段注:“孔大于边也”;对环的解释则为“璧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说文》的解释,璧是圆形扁平状且中部有孔的瑞玉,瑗、环都是璧的一种。
此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礼器“六瑞”之一,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其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
作为非常重要的瑞玉,战国至两汉玉璧发展到鼎盛时期。这期间玉璧的花纹形式多变,形制有大有小,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
鉴赏此壁,可见其制作精整有加,内外缘皆有廓,直径约为5.6厘米,重22.6g,属于小型玉璧形制。其上乳钉纹,乳钉由里到外,由小到大呈放射状规矩排列,十分少见,雕琢打磨更是精到有加。观其玉质,淡青之色,应为和田白玉。可感其玉质滋润,包浆浓重和润。多处受沁,沁色犹如朱砂,且如游丝般密布(镜下观昭然),也有无数黑沁之斑点。毫无疑问,此为一块高古玉璧,历经千年以上,耄耋如斯,大门洞开。
由于玉璧上乳钉纹出现相对较晚,故愚见以为其当为东汉晚期之物。不管怎样,以其形制与玉质沁色等看,高古玉璧无需怀疑。且以其较大形制,精美制作,亦为难得之品,不失为一件颇有收藏价值的汉玉佳品矣。
蒲纹、乳钉纹、浮雕谷纹,是汉代玉璧上最常见的三种几何纹饰。三者皆浮凸,排列整齐,横成行、竖成列,且制作方法相近,均基于三组宽深平行线作六十度夹角分割减地形成的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边形凸起平面。其中蒲纹较扁矮,且布局密集,分割线较窄细;乳钉纹则凸起显著,间隔疏朗,不少作品还将六角单元打磨作半球状;浮雕谷纹,又是将乳钉纹颗粒再改削成萌芽谷粒状,最后沿浮雕单元之轮廓依形刻划一道谷纹。
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几种用途:一为礼器,二为佩玉,三为礼仪馈赠品,四为葬玉。玉璧的纹饰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
玉璧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素璧、谷纹璧、蒲纹璧。素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个出土地。一是良渚文化遗址;二是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三是齐家文化遗址。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当时主要用于礼器。谷璧、蒲璧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明清出现了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一面饰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周礼》有“子执古璧”、“男执蒲璧”的记载。谷璧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涡状如同谷牙,取其谷可养生之意。蒲璧指带有极浅的六角形格子纹的璧,取蒲能织席可以安人之意。这两种璧多是战国和汉代的,一般为几厘米到十几厘米,超过二十厘米的不多见,从存世或出土的实物看,宝光四溢,做工极精良。在战国时期这类玉璧已被奉为珍宝,作为佩玉或抵押品、赏赐品、镶嵌品、礼仪品及馈赠品。龙纹、鸟纹、凤鸟纹、蒲璧见之于汉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多达三区。外区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三区内饰兽面纹。这种汉代璧一般用水玉制成,分厚薄两种,直径一般较大,大的有超过40厘米,但厚的并不多见。
此次展现的这块汉代风格玉璧,是一块保存完整,品相瑕疵可以忽略不计的佳品,具有极其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是投资的最佳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