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体验。
笔者小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总有人和我说:女孩子就只是小时候厉害。到了高中就不行了。
每个人都曾被Diss。但是,这样的Diss让我手足无措。因为它并不基于我个人任何表现,甚至没有给我什么改进的空间。好像就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什么属性似的。
后面这些话慢慢地还很多。例如说:“女孩子最好不要学历太高,会给男人压力。”
“最好的政治家是男人,最好的哲学家是男人,虽然女人做饭缝衣服比较多,但就连最好的厨师、最好的裁缝都是男人。”
等等。
在我们的人生里,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看上去是为我们好的人,仅仅因为我们是女性,便来善意地提醒“你不行,请不要努力”的事情呢?
贴着“不具天赋”标签的女性失去了什么?
可以类比1939年,心理学家Clark夫妇做的娃娃实验。实验内容为,将两个形状一模一样的娃娃:一个黑色黑发另一个白色金发,放在小孩子面前,然后问孩子们会跟哪个娃娃玩、哪个娃娃的颜色比较好。结果有67%的黑人小孩选择了白娃娃。
女性受到社会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影响,产生的效果与此类似。Lin Bian和她的同事们假设,在“男性更具天才”的社会刻板印象下,女性认为自己作为女性不具天赋优势,继而导致回避与智力水平高度相关的人生选项。这个过程常常在成长的很早期发生。为了观察到这样的一个变化,他们选取了5-7岁的儿童男女各半作为被试。
在图片、故事或其它信息不完整的资料里面,面对“文中那个聪明人是以下哪一个”或者“你觉得画中这两个人哪个更聪明”的问题上,5岁的男女小朋友无明显差异,都是选择了和自己一样的性别。但是,变化从6岁开始,小男孩仍然选择了自身的性别,小女孩们却更多选择,认为文/画中的那个男性更聪明。社会偏见的影响开始打败了她们与生俱来的自恋。
是否天才只属男性?
近年来,女性的职场发展和获高等学位的比率都日渐提升。2011年,美国有54%的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由女性获得。但是,对应的是,只有31%的哲学博士属于女性。也就是说,陈腔滥调中的“女性学不好数理化”日渐改善,但是同时,被认为需要出众天赋的专业,例如说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或者哲学,女性所占的比重仍然不高。
Sarah-Jane Leslie的一篇文章阐述,女性因为在这样的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下,总是担心别人会根据自己的性别形象来评价自己,反而形成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女性心态上处于弱势地位,继而选择避开那些“属于天赋”的领域。女性更倾向从事需要更多工作时的行业。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得分较低,而更加相信“奉献”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会认同“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也可以理解为“性别标签化”,这样的刻板印象,是习得的。或者说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传承:刻板印象在外界发送标准要求——矛盾中主体的反馈、改变——固化刻板的印象形成。
然而,我们为什么宁可承受被刻板印象改变的痛苦呢?或许因为另一个选择更痛苦,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1. 社会认知的原因。
对于刻板印象的形成理论,Tajfel和 Turner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他们认为刻板印象实际上是因为社会分类、认同和比较而出现的。社会所进行的分类是对信息进行组织结构,以方便提取和运用相关的信息。可以对遇到的人进行归类或推断。也就是说,是为了一种方便的划分。
例如说,我姥姥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常常和我说:“不要和抽烟喝酒处对象的女生玩,她们的学习成绩都不会好。”其实这只是一种相关的推断——抽烟喝酒和成绩不好的相关性更高一些。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面对这样对于自己的推断,就是在面对刻板印象和蔑视了。
2. 世界在惩罚那些与“社会刻板印象”反差较大的人。也就是说,坚持自我很好。而放弃自我有利。并非所有被性别刻板印象改变的女孩子,都是被其改变了认知。也有一种情况是,与社会刻板印象保持一致是更能适应社会的方式。
例如,爱笑的女生运气一定不会太差。(古龙)
这就像一个简单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小白鼠偶尔触碰按钮,会有食丸落下来。每次触碰到都有。那么,食丸的存在就会强化小白鼠触碰按钮的举动,继而形成条件反射。对于女孩子们更“女性化”的举动和选择,外界给予持续的奖励刺激:可能是一声赞美,可能是更多的笑容和帮助,可能是更多正向关注,可能是你喜欢的男孩子会更容易也喜欢你……
因而,在一只只的“食丸”下落当中,女孩子们知道了如何更“符合期待”。
3. 孤独会令人疑心自己的坚持是一场幻觉。孤独是一种惩罚。是非暴力的惩罚里最有效的一种。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肢体暴力和语言暴力的惩罚,大家都知道不好且不再轻易提倡。但其替代形式是存在的,即负惩罚:移除正面刺激的惩罚。
斯金纳提出促进人类学习的强化理论和惩罚理论。正强化即奖励。而负强化是移除负面刺激。负惩罚则为移除正面刺激。爱与联系,其实是我们所需最根本的正面刺激。
归根结底,我们做的许多事情都是为了爱。爱是一切的答案(Bert Hellinger)。人生来需要和他人建立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来确认自己的存在。Harlow的恒河猴实验当中,幼猴宁可被“铁娘子”(IronMaiden)代母发射的铁钉刺遍全身,都会选择留在它身边。通过对幼猴的观察,他得出结论: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不惜任何代价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
与他人的联系。是我们内心的需求。而不合“刻板印象”难免令人陷入孤独。
这让我觉得悲伤。或许,暴力不会动摇你。利益不会动摇你。但是,世上总有一些人,他/她说“我希望你如此”会动摇你。
我们如何应对性别刻板印象?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面对自己,而不仅仅只是面对偏见。首先,回到令你低头的那一刻。那一刻颈部负重弯下的弧度记忆犹新,你所承受的压力为何。“没有一种痛苦会像自己所回避的痛苦那样具有毁灭性,没有一种受难会像自己所不曾觉察的受难那样具有持久性。”
其次,面对自己的否定和压抑。因为我们有一种机制,叫做心理防御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例如说否定(denial),隔离(isol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我们将无法面对的东西,在心里筑了一座墙,并放在了墙的另一边不看它。
以朝鲜诗人李陆史为原型的电影《绝顶》里写道:“我不能看见了装作没看见,知道了却装作不知道,听见了却装作听不见,悲伤了却装作不悲伤,愤怒了却装作不愤怒,痛苦着却装作不痛苦。因为,我是诗人。”其实这也可以说,最后,记得我是一个爱着、活着、在看见的人。
以上。
References:
Lin Bian,Sarah-Jane Leslie. (2017). Gender stereotypes about intellectual ability emerge early and influence children·s interests.
Sarah-Jane Leslie,Andrei Cimpian. (2015). Expectations of brilliant underlie gender distributions across academic disciplines.
知乎: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它对孩子的发展有何利弊?
文: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