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00115537:【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
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清乾隆,高3.8厘米,口径36.8×27.8厘米。
盘敞口,斜腹微鼓,平底,矮圈足。通体髹黑漆为地,描金漆绘制花纹。内底绘远山近水,堤岸、小桥、庭院、凉亭,一人荡舟水上。山石、堤岸金色浓淡成晕,系采用“彩金像”技法绘制。内壁饰花卉锦纹,对盘心的山水图景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外壁装饰菊花、梅花、牡丹花、兰花等团花纹,俗称“皮球花”,乃清代宫廷常见的装饰纹样。盘底中部有描金“乾隆年制”双方框楷书款,周围点缀以菊花、牡丹等花卉。
盘心的山水图景明显具有日本漆器风格,应当与雍正、乾隆两位皇帝喜欢日本漆器(造办处档案中称“洋漆”)有关。此盘是故宫藏唯一的一件带有乾隆款的描金漆器,对鉴别中国与日本漆器意义重大。明中期以后,艳丽、险、怪等艺术风格逐渐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并提倡。在黑漆地上描绘金漆花纹,能够产生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散发出浓厚的宫廷气息。 撰稿人:杨勇
①作品欣赏:
②关键词学习:
描金:描金是一种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在漆器表面,用金色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常以黑漆作地,也有少数以朱漆为地,也有把描金称做“描金银漆装饰法”的。到了宋代,描金花纹的漆器开始出现。明代时,仇英擅长描金彩漆制作。清代,描金工艺在瓷器上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康、雍、乾三朝,描金技法更加丰富多变,并广泛用于官窑和民窑的瓷器上。描金主要使用本金(金粉)或亮金(金水)作为描绘材料。本金的使用技法较亮金更为复杂,含金量高,通常用于高级产品的局部装饰。
描金装饰均用手工描绘,要求画师凝神结虑,专心致志。用纤细笔毫绘制的图案可以比芝麻粒更小,比发丝更细,仍旧保持着丰富的细节和流畅的笔触。先按正常的瓷器制作工艺制成待描金的瓷器,再在设计好的相应部位描上金釉,晾干后用中低温进行烧制。
山水纹:一种瓷器装饰纹样,以山水画面作为题材。画面多为山水乡居、田园风光、庭院小景、楼台亭阁等。在画风上,早期写意性比较强,明以后逐渐注重写实。山水纹始见于宋,在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瓷绘中均有出现,但多作为人物或动物的衬景。在元龙泉窑刻花山水纹花口碗上,山水纹开始作为主题纹饰出现。独立意义的山水纹在明代瓷绘中发展起来,尤其是晚明大量出现,文人画气息甚浓。清康熙朝青花山水画成就最高,受晚明以来浙派山水画影响,采用南宋院体“斧劈皴”法,山石呈劈开的片状,并注重墨色变化,达到“墨分五色”的韵致。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山水纹棒槌瓶。
雍正朝山水画受当时流行的四王画风影响,改用“披麻皴”法,风格顿变。雍正与乾隆朝御窑瓷绘山水纹画工精细,画风多仿宋、元、明、清名家笔意,典型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珐琅彩山水纹碗。
方胜式:方胜式是一种以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构成的几何图形或纹样。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其原始形态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纹样——菱格纹甚为相似,可视为方胜的雏形。方胜纹的发展归功于盘长纹,古时有将信笺叠成长条后打结为方胜盘长结的习俗。明清以来,方胜已成为吉祥图案中常见的纹饰之一。
盘长纹:是一种以绳结为载体的装饰纹样,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绵延不断。源于绳艺,其原始形态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纹样——菱格纹甚为相似,可视为方胜的雏形。盘长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结绳记事”,古人因“绳”与“神”的谐音而形成了对绳子的崇拜。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兴盛,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盘长纹便运用于各种器物、壁画装饰中,逐渐发展成重要的纹饰母体之一。宋元之后,盘长纹更加规范,并作为八宝纹中的一个纹样出现。明清时期,在织锦、陶瓷器等载体上盘长纹大量出现,不仅出现在复合形式的八宝纹中,还出现了脱离八宝纹的独立的盘长纹。
八宝纹:原名八吉祥瓷纹,一种典型的含有宗教意义的瓷器装饰纹样,以八吉祥图案为题材。八吉祥图案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简称为“轮、螺、伞、盖、花、缸、鱼、肠”。另外还有仙家八宝,即八仙之护身法宝。为渔鼓、宝剑、花篮、放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共八件宝器。也称为“八宝”。
放篱:一种传统的农业和园艺活动,主要指将竹、苇或树枝等材料编织成篱笆,用于保护场地或作为装饰。
阴阳板:曹国舅手中的法器。比较混乱,我将新开一个八宝系列的汇总。
菱格纹: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纹饰,由相互连续排列的菱形格组成,般绘于壶、罐的上腹部。
彩金像技法:是一种在神像表面进行装饰的技艺,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普宁市及其周边地区。这种技法结合了木雕和泥塑工艺的技术经验和风格,主要用于雕刻好的神像上作立体塑饰,再印金上彩。
彩金像技法的具体步骤
选材:神像制作一般选用香樟木,因其材质坚韧、纹理细密,且具有防虫耐腐的特性。新取的木头须放置一段时间,待其内部水分蒸发后再使用,以防神像开裂变形。
香樟木,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的木材。常绿乔木,全株具有香气。香樟木分为大叶香樟,小叶香樟。
香樟木又名乌樟,是常绿的乔木,仅分布在长江以南以及西南地区。整树有香气、木质细密、纹理细腻,花纹精美。质地坚韧而且轻柔,不易折断,也不易产生裂纹。樟木是我国物产稀少的树种之一,成长期很慢,一般需要20多年才能成材,是稀有的上等木材。
香樟木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油脂,具有浓厚的特殊香气,是高品质香水提取源之一。香樟木家具和装饰品置于居室之内,散发出满屋的幽幽清香,空气中弥漫着清馨怡人的味道,使人呼吸舒畅,神清心宁。同时,香樟木的这种香气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实用功能。它可以驱虫防霉,防止衣服腐蚀。自古以来就是制作衣柜、箱子的最佳材料。尤其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凿,造型古朴,美观大方。在樟木家具中存放衣物和字画,物品不仅不生虫子不发霉,而且气味芳香。所存物品取用时带有自然淡雅的幽香,留香持久沁人心脾。
雕刻:神像比例讲究“立七坐五”,先打粗坯,将木头切割、雕造出初步的形状,决定神像的整体形态。继而精雕,细化修整,最后进行五官的雕刻,称作“开面”。打磨完成后,神像白坯表面光滑细腻。
做浮龙漆线:在打磨光滑的神像白坯上,塑以一种产自普宁笔架山等地的山土和桐油混合捶制而成的材料,俗称“漆面”“漆线”,使人物衣饰更为立体,细节更加丰富。此外,还有一种“捏凸”的手法,用于较短的细部装饰。
印金:在神像表面的局部(常常为浮龙漆线)或整体敷上金箔。普宁金身妆彩印金选用产自泰国和中国南京的金箔较多,取其金色饱满浓厚、闪亮夺目的装饰效果。印金之前必须在贴印处刷一层薄薄的“金地漆”,放置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始贴金。印金时用细毛刷将单页的金箔敷印在神像表面,再扫去多余的金粉。
上彩:上彩之前先用笔勾勒出各个上彩区域,逐一平涂填色。依照由浅入深的上色规则,填画出鲜艳明丽、层次饱满的色彩风格,与印金交相辉映。上彩的最后一步是勾画神像的五官,称作“开眉目”,该工序对神像的神态与气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彩金像技法在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这种技艺不仅展示了潮汕地区木雕和泥塑工艺的高超水平,还体现了当地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
花卉锦纹:锦纹是汉族传统纹饰图案之一,为瓷器装饰典型纹样,系采用织锦和建筑彩绘作为装饰图案。因其常被用作辅助纹饰,起地纹作用,故又称“锦地纹”。于其上再绘花卉纹者,称锦地花,又称锦上添花,蕴含吉祥寓意。
团花纹:俗称“皮球花”,清代宫廷常见的装饰纹样,团花纹层次增多,形象丰富,有桃形莲瓣团花,多裂叶形团花、圆叶形团花以及三种花形团花。是团花最为丰富的时期。此外,还有菱形纹、龟甲纹边饰。井外边饰层次增多,纹样以大团花、大菱格纹为主,以及百花蔓草、半团花、多瓣小花、小菱格、方胜、方壁、龟甲纹等。边饰中出现了百花草纹,花形自然多变,叶短、肥、圆、围绕花朵铺展。
方壁纹:以方形或菱形为基本单元,通过连续排列和变化形成的装饰性纹样。
龟甲纹:是一种以龟甲为灵感的装饰图案,通常由多个六边形或菱形单元组成,形成类似龟甲的纹理效果。
洋漆:用金粉和漆合后涂绘于漆器上的一种特殊装饰技艺,又名“泥金”,据载明代从日本传入。用金粉和漆合后涂绘于漆器上的一种特殊装饰技艺,清雍正、乾隆时期是生产的全盛期,清宫“造办处”设有作,工匠多来自江南。如雍正五年三月,海望传旨:“着照九洲清晏后殿内创床样……。”二、漆俗称“”。参见“人造漆”。日本工艺。
此文复制备用学习,笔者查询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