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日子”走过了二百季。每一季都记忆犹新,每一季都伴着期盼和热望。
往前翻看,第一百季发在三月一日。从一百季走到今天,历时六个半月,一百九十多天。这一百季走得迟缓,走得艰难。
刚建立公众号时,就像养育一个新生的婴儿,时时刻刻惦念着它。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日常的工作已经让人应接不暇。我偏又不安于按部就班地上课,总想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让学生过更丰富的初中生活。想法多,做的事自然就多。于是,要在每天的繁忙中挤出时间发公众号,就需要辗转腾挪。很多时候,学校的工作学生的事情是不能耽搁怠慢的,只能推迟压缩下班在家的时间。尽管多次受家人揶揄嘲讽,却不思悔改,每天不发公众号就心绪不宁。
看别人的公众号版面雅致美丽,忍不住向人请教。不再满足于只插个图片,便注册了秀米,用图文编辑器美化文字。每次编辑,从众多背景图中筛选、从众多分割线中筛选、从众多小插件中筛选。把孩子们的文字粘贴进去,认真修改一番,再复制到公众平台中。虽然,图文并不尽完美,但也因此耗费了更多的时间。
有一段时间,稿件出现短缺。每周在批改随笔时,我都要认真写作业批改记录----其实学校并没要求写随笔这项作业,更没做批改要求。哪些孩子是优秀,哪些孩子没写够;哪些孩子的文章被推荐,需要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家长帮忙打成电子文档发给我。每个周五,都要反复向孩子们说:记着把随笔发给我哦。我实在没有时间录入孩子们的文字,只好求助于家长。可是,有时候家长也忙。更多时候,是孩子们自己忘记告诉家长。还有甚者,有些孩子开始不屑于发表自己的文字了。他们自谦说:我觉得写得不好;不足以发表……随笔本上我那大笔批阅的“推荐”二字,不再是一种赏识,而成了索取和催逼。懒散和怠惰是一种病,会传染。渐渐地,有好几个主要供稿人疏于发稿。
我有些气恼。工作中的繁忙与苦闷、班级里的躁乱与喧闹,种种不快酝酿起来,忍不住向孩子们发起火来。劈头盖脸地吵一通,心情极其低沉。又自怨自艾:都怪自己写不出。要是像王君老师像晓东老师一样,每天都有作品,何苦向孩子们索要呢?可这公众号原本就是为孩子们服务的啊,最初的想法不就是记录这三年初中如歌的日子吗?
那段时间,难以坚持的痛苦总在折磨着我。
后来,临近期末,日子越发匆促。要参加一次优质课选拨赛,殚精竭虑了两三周;为参加暑期教师成长学院,读导师的书、做课堂设计、写成长力竞选演讲词;撰写《基础训练》习题;参加培训和湿地年会;设计两个微课……在课堂教学上,我本就底子薄能力弱,每一个课都要设计后再推翻,每一次重新再来都有蜕皮般撕裂的痛。于是,公众号的推送便日复一日地推后搁置。最长的时候,有十天没发一篇文章。
总会想:这个事儿完成了生活就从容了。可是,这个事儿完了又有下一个事儿。日子便总是在无形的催逼中焦灼着,美好和诗意自然逃遁无踪。读读书、练练字、背首诗词、写点文字,我渴望的生活日渐离我远去。
“如歌的日子”就这样步履沉重迟缓了。
非常想念寒假的那段日子。在老家,日子是那样宁静和从容,时间是那样的仁慈和舒缓。每天陪孩子打球,看书,讲故事。晚饭前后,准时坐到电脑前编辑孩子们的寒假专栏文字,没有网络,就用手机流量推送公众号。每一个日子都在孩子们的文字中圆满地画上句号,连大年三十和春节也没停下。不觉得辛苦,也不是所谓的“用心”,只有心灵的安适和愉悦。
我不太关注点击量和赞数。只要有一个孩子在乎,这件事就值得去做。
这学期,孩子们面临毕业,班里又增加了二十位成员,班级一下子庞大起来。作文、周记、随笔,堆在桌子上像三座大山。时间总是捉襟见肘。
前行,本该被美好吸引着,而不是被生活催逼着。可怕的不是慢下来,而是痛苦地承受。
所有事不都是这样吗?
读书、写作、做课题、讲优质课,成长的美好在招引;作业、随笔、谈心、做公众号,孩子进步的美好在招引。生活中的一切都朝向美好,前行,是为了靠近更多美好。
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朝着美好,向前!